2004年美國大選后的第一個周末,巴拉克·奧巴馬和妻子米切爾去電影院看電影。他們在電影院里坐定后,一位觀眾叫道:“巴拉克!”觀眾們回過身來,向他鼓掌致意。幾天后,巴拉克帶著兩個女兒,6歲的瑪麗亞和3歲的薩沙去另一家電影院看電影,相同場景再次出現,觀眾又給了他經久不息的掌聲。
巴拉克是第一個被選進參議院的非洲裔男性民主黨人,也是美國歷史上第5位黑人參議員。巴拉克開自己的玩笑說:“我估計從參議員的位子上前進,就再也無處可去,只能朝下走了。”當然,除了往下走,巴拉克還有另外一個方向可行:參加2008年的美國總統競選。盡管他的名字屆時可能只出現在副總統候選人的名單上,可是對一個“新鮮”參議員來說,這樣的猜想就意味著許多的榮譽和期望。
“完美無缺的政治家”
布什總統第二任期的就職典禮剛結束不久,一些政治評論家就開始預測布什后的美國總統了。許多媒體認為,一位黑人政治家很有可能入主白宮,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這個人就是巴拉克·奧巴馬。
巴拉克并不是最近才突然在美國政壇上出現,事實上他已花了20年時間為美國社會的變革努力。大學畢業之后,“巴拉克·奧巴馬”這個名字已在芝加哥社區活動中叫響。他在社區里組織住房規劃,接下來做了一名民權律師和憲法學教授。工作之余,他組織與芝加哥教會合作的慈善活動,幫助失業工人安頓生計,呼吁改善廉租房的條件。“他從一個教堂跑到下一個教堂,試圖說服社區內每一名牧師。”一名牧師回憶說,“這個看起來瘦骨嶙峋的小伙子想了解我們如何改善這個社區。”
聲望漸高的巴拉克進入政壇,并開始平步青云。1996年,巴拉克成功當選伊利諾斯州參議員,并連任三屆。2004年7月,民主黨召開全國代表大會,巴拉克被指定在第二天做“基調演講”。所謂“基調演講”,是民主黨在總統選舉前闡述本黨綱領和政策的宣言,通常由黨派中極有前途的政治新星來發表,1988年的“基調演講”者就是時任阿肯色州州長的克林頓。奧巴馬的演講很成功,贏得了克里競選班子的賞識,被招攬為競選宣傳干將,奔赴10多個州替克里巡回打氣。
2004年11月,巴拉克以壓倒性優勢擊敗對手,成功當選國會參議員。對奧巴馬的獲勝,曾在《哈佛法律評論》與之共事的克里斯蒂娜·斯普雷爾并不感覺意外。她認為奧巴馬是“完美無缺的政治家”,即使和意見相左的人談話,他也能使對方感到親近體貼。“黑人需要像他那樣的人。他能夠吸引許多不同階層的人,這能不算是好事嗎?”
浪子回頭金不換
巴拉克的父親是肯尼亞人,年輕時到美國留學,在夏威夷遇到一名從堪薩斯州搬來的美國女子,兩人結婚后生下了巴拉克。這段異族婚姻沒有維持多久,巴拉克還是個嬰兒時,父母就分手了,此后他只見過父親一次面。母親再嫁時,把年幼的巴拉克帶到了印度尼西亞,他在那里生活了4年。沒有完整的家庭,缺乏管束的小巴拉克和同齡孩子們一起游逛街頭,逃過學,還吸過大麻和可卡因,小小年紀就見識了貧困、饑餓和疾病。
所幸這段“古惑仔”的生活并沒持續多長時間。回到美國后,浪子回頭的巴拉克考入佛羅里達州最好的預科學校,之后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和哈佛大學。在哈佛大學期間,巴拉克表現非常優異,成為《哈佛法律評論》月刊歷史上首位黑人社長,這個職位被認為是法律專業學生的最高榮譽。對許多人來說,在《哈佛法律評論》的工作經歷就是畢業后進入美國最高法院當法官秘書、進而步步高升的敲門磚,但巴拉克沒這么做。他沒去最高法院當實習生,也沒去律師事務所掙大錢,而是選擇了最基層的社區工作——芝加哥一家專門受理民權訴訟的小型律師事務所。
巴拉克可以說是美國所有參議員之中最窮的,他曾經說過自己一定是惟一一個要自己報稅的參議員。另外在妻子米切爾眼中、丈夫有大堆錯誤:在競選參議員的時候,由于壓力太大的緣故,奧巴馬又重新撿起好不容易戒掉的香煙;他還把自己的臭襪子隨便丟在地板上。
(關麗萍譯自美《新聞周刊》)
海外星云 2005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