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熊是否也冬眠?
一般熊會冬眠,北極熊卻例外,在冬季,他們也會繼續捕食海豹。
不過,如果北極熊8-10天未進食,就會像懷孕的母熊一樣不大活動,靜臥在洞穴里,降低新陳代謝的速度,保存精力。
離開房間時,隨手關燈還是讓燈亮著較省電?
家長教孩子每次離開房間,都要把燈關掉,他們教得對,這不僅省電,也較為安全。有人說,頻繁開燈關燈,會浪費能源。其實,只有舊式日光燈在開燈時,會耗掉微乎甚微的能量,這些能量,只要關燈幾秒鐘,便可抵消。
為什么古代遺跡多埋在層層泥土里?
泥土形成得很快,只需10年,荒廢了的花園小徑就會被埋在泥下,難怪考古學家往往要挖地好幾米,才能找到古代建筑遺跡。
地上的巖石經過風雨侵蝕,化為沙粒,再經植物腐化以及蠕蟲消化,有機物就變成泥土。河谷或田野的遺跡,由于植物和水分充足,只需幾百年,就會被泥土完全埋沒。
把一條蚯蚓劈成兩段,是否會成了兩條蚯蚓?
蚯蚓的生命器官集中在上背部,一刀砍下去,太靠近頭,它會死亡;接近下身,則只會切掉尾巴,尾巴通常會再度長出。
被砍下的尾巴,會因為肌肉痙攣,扭動幾個小時,所以很多人以為它是另一條“蚯蚓”。
哪種光芒比較熱?白色的、藍色的或紅色的?
如果電爐的電熱絲不受限制,理論上會從原來的黑色(不發射熱能)轉變成紅色(925℃)、橙色、黃色、白色(1200℃),最后為藍白色(2000℃)。溫度再高,光芒便不能為肉眼所見,即紫外線,會灼傷人體皮膚,甚至引起皮膚癌。
我們能記起多久遠的事?
一般人能記得兩三歲的事。加拿大蒙特利爾市康克狄亞大學研究員尚洛克·勞倫斯說:“我們記住的事不會太多,但某些事會深印腦海。”他指出,別人一再提起的事,往往成為我們記憶的一部分。也就是說,我們的記憶常常來自別人的回憶。當我們記起某些事,腦海里就會浮現最近一次相關的思考和談話。換句話說,我們記住的,是腦子里最近記錄的“版本”。而我們每次回憶,都可能增刪其中細節,把記憶改編。
為什么我們從不見鳥兒撒尿?
大自然化育萬物,鳥兒要身輕,才可飛翔,因此體內沒有膀胱。鳥兒吃進的流體食物,會經腎臟到達腸道下端一個叫泄殖腔的器官,與固體廢物融為一體,成了稀糞便。這些稀糞便最愛掉在人行道、晾衣服繩以及街頭雕像上。
(摘自美《讀者文摘》中文版)
海外星云 2005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