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狀凌
[案例一]張小姐最近一個多月曾多次突發心悸及呼吸困難。為此,她到醫院做了檢查,但各種檢查的結果都正常。她怎么也想不通、每次發作那么嚴重,卻檢查不出毛病,她發作的次數愈來愈頻繁,每天上、下班途中,她都‘覺得很緊張,怕萬一在途中發作,沒有人送她去就醫。經過幾次急診后,醫生請她去看精神科。在恐慌癥診斷之后,她在精神科門診接受治療,癥狀很快就就獲得改善。
[診斷]有人認為恐,慌癥只是一種比較嚴重的焦慮癥,也有人主張患此病的人具有特殊的遺傳體質,它是不同于焦慮癥的另一種疾病。患者在沒有特殊的身體疾病及外在原因下,突然恐慌發作。發作時常見的癥狀有心悸、胸悶、呼吸困難;頭暈目舷、手腳麻、忽冷忽熱、發抖、冒冷汗、害、怕會死亡或發瘋等。發作頻率從每天數次到每周一次不等,每次發作時間從持續數分鐘到一至兩小時不等。沒有發作時,一般能維持正常精神狀態。
恐慌癥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及個人與團體心理治療。最近抗抑郁劑對恐慌癥的療效頗受肯定,被認為可能是更合適的藥。團體心理治療是將患恐慌癥的患者組成團體,定期相聚,聚會時彼此分享患病及治療過程的酸甜苦辣,互相支持、關懷、鼓勵;個人心理治療方面,除一再向患者保證不會因發作導致嚴重心肺衰竭而死亡外;更要積極協助患者學會化解壓力的技巧,以及增強對壓力處理的能力。
[案例二]王先生是某公司的業務員,他出去工作時所帶的手提包,由于裝滿了要介紹給客戶的樣品,所以提起來頗重。以前覺得手酸時,就把包放在地上,等休息夠了再提上路。但最近那只手提包變成他極大的負擔,只有在有客戶的地方,他才敢把包放在桌上,其他時間幾乎包不離手。這樣每天工作結束時,他都非常疲倦,手酸痛得不知如何是好。他害怕遲早會撐不下去無法再做這個工作。公司的同事及家人都奇怪他為什么要這樣折磨自己,不敢把手提包放在地上,讓手有休息的機會。
與醫生面談時,他回憶幾個月前,曾有一次在路邊攤吃東西啟發生嚴重的腹瀉,之后他除了不敢吃路邊攤的東西外,也逐漸擔心細菌可能通過食物以外的途徑進入他的身體,后來逐漸演變成不敢把手提包放在地上,怕會沾上可怕的細菌。另外,他下班回到家時,會趕緊把外衣脫下,用熱水浸泡衣服,以免沾在衣服上的細菌污染他的家。醫生告訴他不必這么害怕細菌感染,因為在正常狀況下,一般人都有足夠的抵抗力,不會那么容易受感染。聽了這些解釋,他仍然認為應該繼續,他所采取的措施,否則會被細菌感染。醫生詳細檢查其精神狀態后,診斷他患了一種叫懼臟癥的恐懼癥。
[診斷],恐懼癥可再分成3種:第一種是單純性恐懼癥(也叫做特別恐懼癥),表現在對某種物體或情境持續過度不合理的害怕,例如懼臟癥、懼高癥等;第二種是社交恐懼癥,過度害怕在別人面前表現不得體,以至于盡可能規避社交場合;第三種是廣場恐懼癥,表現在害怕進入各種公共場合,特別是人多、擁擠的場所。
有些恐懼癥是先有過實際受傷害經驗而后發展出來的,例如上述王先生吃了不潔食物,引起嚴重腹瀉,然后出現懼臟癥;或曾被狗咬過的人,以后廣直對狗產生過度的恐懼。有些患者的恐懼是象征性的,必須經過詳細的心理分析才能了解其象征意義。因精神分裂癥、憂郁癥及強迫癥也可出現恐懼癥的癥狀,所以醫師會先做診斷。治療方面,行為治療以減除敏感是常用的方法,抗郁劑及抗焦慮劑也被使用。若恐懼的物體或情境是象征性的而非患者過去曾經歷之創傷的物體或情境,則可考慮比較深度的個人心理治療。
[案例三]吳先生是一家企業市場部的經理。有一天晚上他外出和客戶談生意,他與這位客戶在生意上發生爭執已經有一段時間,晚上彼此又見面討論那件事情。在爭論中關先生告訴對方,若不把問題解決,就要公布事情的真相。那位客戶揚言。若吳先生膽敢說出去,就要他性命不保。離開客戶后,在回家妁路上,生氣與害怕使他心神不寧,那天晚上他一直無法入眠。第二天早晨起床后,他的家人發現他竟然無法發出聲音講話。家人被這突如其來的變化嚇了一跳,趕緊送他到急診處求醫。經過耳鼻喉科醫生詳細檢查后,認為他無法發出聲音并不是聲帶有毛病所引起,于是請精神科醫生來會診。神經學檢查找不出有何異常,于是懷疑其失聲是由壓力過大所引起:
[診斷]臨床上歇斯底里癥可分成兩類:一類是轉化型,另一類是解離型。轉化型是指病人把心里的焦慮不安轉化成身體癥狀,企圖借由身體某部位的機能障礙來取代無法忍受的心理壓力。上面吳先生的情形就屬轉化型,因不能發出聲音他就不會把事情講出去,暫時可解決擔心控制不住說出去會被殺的強烈焦慮不安感。解離型是病人企圖以失去記憶的方式解除其內心的困擾。
臨床上看到的轉化型患者癥狀五花八門,有四肢癱瘓、耳聾、肚子痛、全身僵成弓形或像癲癇抽筋。這些轉化的身體癥狀常象征其心理困擾。診斷方面,醫生必須仔細做身體檢查。若所呈現的身體癥狀,以現代醫學知識無法做解釋,并且有明顯矛盾之處,再加上有足夠證據顯示病人遭遇很大的心理困擾,需借轉化成身體癥狀以暫時解除其內心焦慮時,就要考慮轉化型歇斯底里癥的可能性。治療上必須針對根本原因加以改善。
因無法解決心理壓力,而將它轉化成身體癥狀,可說是一種心理不夠成熟的表現。個人體質、成長背景,以及生活遭遇等因素都會影響人格發展。但不可因上述的理由而不負責任地把一切推到過去。每個人都要努力向更成熟的人格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