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琛
傳說每天都有5000以上的人,同時在線等待她,她就是芙蓉。這朵芙蓉,踏著未名湖的波色、穿過清華園的風煙而來,一時間紅透了清華、北大、中科院。
芳名更是遠播到校園外的世界,在網絡的邊邊角角到處留下一縷縷芙蓉香。都說網上有個“芙蓉教”,而教主就是我們的芙蓉姐姐。
她的fans遍及海內外,很多fans流著熱淚呼喊:水木可以封,芙蓉不能封啊!
說到“芙蓉”這一稱號的來歷,據說姐姐最喜歡的是芙蓉花了。而且她喜歡把自己稱為“藕”,藕的上半截當然就是被稱為芙蓉的荷花,她又是清華BBS成名的,即所謂“清水出芙蓉”,所以不稱她為芙蓉姐姐都過不去。
雖然無數人面對芙蓉姐姐,總有種想“一吐為快”的感覺,有人甚至認為她作踐了芙蓉的清高,不過好壞由人說,姐姐可在網上秀得自得其樂。天下有數不盡的美女,能讓你記住的又有幾個?不敢說芙蓉姐姐是美女,不過說她令人過目不忘,倒不是吹牛!
為什么芙蓉姐姐會形成如此具有轟動效應的網絡圍觀?網絡在形成這樣一個集體圍觀效應的過程中又扮演著怎樣一個角色?一些以當代文化、社會心理、媒體傳播為研究方向的學者,敏感地捕捉到這一社會文化新現象,嘗試從文化、心理、健康的角度來挖掘芙蓉姐姐現象背后的東西。
專家觀點:
■北京大學當代文化研究者張頤武教授:
在這樣一個文化多元、沒有英雄的時代,觀眾和明星的界限日漸模糊,芙蓉姐姐以一個普通人的身份敢于秀出自己,受到眾多網友的追捧,成為媒體關注的中心,從某種意義上說,“芙蓉姐姐”現象是平民的勝利,也顯示了新興網絡媒體的影響力。
另外,從社會文化心理學的角度來講,“芙蓉姐姐”之所以受到眾多學子的追捧,并不是當代年輕人理想和道德價值觀迷失的癥候,她只是以較為夸張的、戲劇性的、不十分得體、但又無傷大雅的肢體語言及文字反映了我們平常態的人生和人性的弱點。事實上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觀看和扮演的欲望,一方面,我們希望以居高臨下的視點觀看別人在公眾場合的不當舉止;另一方面,我們在潛意識里又有渴望在公眾場所展示自我、實現自我價值的欲望。而“芙蓉姐姐”以她夸張的文字和照片滿足了我們的雙重欲望。同時,她的行為舉止又在大眾能接受的道德尺度內,因此較以前木子美等有著更為正常和合理的追求,并不挑戰社會的道德界限,所以有較為廣闊的群眾基礎。
而且,網絡這個現代傳播方式在給了她一個非常廣闊的傳播平臺的同時,二者又各有目的互相炒作、利用,由此在一個更為廣泛的層面上將這一新文化現象傳播開來。雖然“芙蓉姐姐”還未唱罷,“芙蓉哥哥”已然登臺,但是這種網絡的集體圍觀所造就的轟動效應只是暫時的,大眾只會把他們當做一種趣味性的調劑,而不會把他們當成真正的精神偶像。
■心理醫生劉臨玲:
劉醫生表示就芙蓉姐姐的做法來看,應該是有輕微的自戀傾向。不過其實每個人都會有自戀情結,只不過展現的方式不一樣。“在公開場合暴露自己的照片,是想突出自己與眾不同的地方,從她的文字和照片看來她很自我,但也說明她是個很有頭腦的人,現在的社會‘裸照和‘性已經不能吸引大眾的眼球和注意力了,而‘芙蓉姐姐的出現正好順應了大眾的期待——另類。”
劉醫生說,從“芙蓉姐姐”的表現中不難看出,她曾經受過打擊——沒有通過考試,出過車禍等等,她一直不甘于平凡,但是往往生活又不盡如人意,于是她選擇了暴露自己來獲取大眾的眼球,得到大家的認可和關注,但芙蓉這種做法無傷大雅,大家可以對她寬容一些。
■西北政法學院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 龐曉虹:
其實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最美的、最吸引人關注的。但現實生活中并不是十全十美的,所以每個人都會有失落感。而女性希望得到社會的關注。網絡出現后,給大眾一個自由不受約束的空間去表現自己,其實“芙蓉姐姐”的這種行為也就是這樣的目的。
龐曉虹說,“芙蓉姐姐”的自戀傾向出發點是很精明的,現在社會比較容易接受性格張揚的人,她的出現滿足了某些人的需求,她也得到了自我滿足。然而追捧“芙蓉姐姐”的人,也在她的身上找到了共鳴,“芙蓉姐姐”把他們想做而不敢做的事實現了,她成了英雄,理應得到“膜拜”,而且“芙蓉姐姐”是很真誠的。但是“芙蓉姐姐”這樣的人只會有一個,畢竟社會變化速度快得驚人,一浪蓋過一浪,“芙蓉姐姐”也會很快地被淹沒在這個潮流之中,正如她自己說的,“大家壓力大,叫著好玩而已。”其實大家對此并不要認真,本著娛樂的精神來看待她,既搞笑了大眾,又開心了自己,何樂而不為呢?
誠然,人人都自愛,適當的自愛會讓人激發對自身完美的追求,然而:千萬莫因自愛過頭變成了“自戀癥”。看看本刊的鏈接文章,大家或許會有所啟發。
相關鏈接:
事實上人人都自愛,現代的小伙子、小姑娘每天都在鏡前花費大量時間,妝扮、修飾和欣賞自己的形體美。這是一種正常的自愛,是人人皆有之的。但若過分自愛,或者在自愛中呈現對自體影像的性欲求,或者在戀自我影像時手淫而達到性高潮(性滿足),就應視為異常了,這種以自己身體影像作為性對象,而對自己有強烈的性欲要求,并形成癖好難以克服,則稱為自戀癥(癖)。
自戀癥的性取向是性,而且是自己,對自己的影像有強烈的性欲求,通常是把自己的鏡像、照片或者想像中的自我,甚至是未來的或理想化的自我作為性欲求的對象。
也有自戀癥患者性取向于與自己相似的別的同性個體,從事實際上的同性戀活動。偶而也有把異性想像成自我,而與之發生性關系。自戀癥患者與同性或異性個體發生性行為是受極強的自我愛戀的潛意識控制,他們會把性活動想像為是另一個自我在與自己發生性關系,并非是他們真正去愛戀另一個同性或異性。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他們對自己的愛戀是極其強烈的,對他人的愛戀則是附帶的。他們更常采用的性行為方式是自慰性性活動,如手淫、性夢、性幻想等。
在人群中自戀癥的發生是比較少見的,自戀癥因其強烈的孤芳自賞的心態,難以與異性接觸,因而以獨身為多。自戀癥與潔身自愛型人格、同性戀者、性厭惡者、精神病的某些早期癥狀都有牽扯、交叉,而且很多自戀癥者性情緒不突出,性活動缺少等,都使自戀癥的診斷比較困難。
自戀癥的治療也有一定困難,因為一旦診斷確立之后,有關觀念和人格已基本固化,他們孤芳自賞、拒絕求醫、拒絕改變自己的狀態。
該癥仍以心理治療為主,要耐心與病人建立良好關系,取得病人的理解、信任與合作,耐心引導病人回到早年錯誤習慣的環境,加以客觀分析,使其領悟,誠懇幫助他們認識個人人格方面的缺陷,鼓勵其糾正,并鼓勵他們參加集體治療,以便他們之間能相互交流和交注。
自戀癥的形成主要與兒童期的教養有關,所以要預防自戀癥主要又是從兒童期做起。專家們認為從小父母對孩子的有意識無意識地贊美和寵愛,尤其是獨生子女,成為家庭中的核心,或“小皇帝”,孩子普遍受到親人的溺愛,從小就自認為是最完美的或無可比擬的,一切以我為中心,唯我獨尊,唯我是從,這些孩子不知道應該去關心別人,去愛別人,處處表現了明顯的利己主義、個人主義傾向,為自戀癥的形成鋪墊了基礎。
由于家人對孩子的過度保護,忽視了兒童社會性的從小培養,孩子常常缺少與異性和同性伙伴的交往,無疑對自戀癖的形成起了促進作用。所以從小就鼓勵孩子與同齡兒童的交往,即可培養孩子人際交往能力,也有預防自戀癖形成的作用。
家庭關系和親子關系紊亂在自戀癖形成中也有重要作用,父母關系破裂,父母之間相互的不滿和懷恨,會使孩子感覺到他人都不可愛,會使孩子覺得日后與異性生活在一起也是一種錯誤,就連自己的父母都是自己不宜接觸的對象,于是會覺得只有自己才是最能接近的對象。
兒童期一旦出現自戀癥傾向時要及早糾正,可及時給予適當的環境調整和教育措施,鼓勵孩子參加游戲和集體活動,大膽與不同性別的孩子交往,學會幫助別人,去愛別人,把自己置身于群體之中。尤對處在同性依戀期(7—12歲)的兒童,更要加強對他們人際交往方面的指導,適時引導他們接近異性,結交異性朋友,防止他們同性依戀情感的深化和發展,既有預防同性戀傾向的意義,也對預防自戀癖傾向有積極作用。
自戀癖的發生還可能與個人的性創傷有關,在其與異性或日后與性伙伴的交往中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難以克服的問題,受到與性有關的精神上或肉體上的重大打擊,也會促使患者喪失異性戀或同性戀的興趣而成為自戀癖者。
可見在人的一生的各個時期都進行性教育,尤其是科學施行“少兒早期性教育”對維護人一生的性健康都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