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福勝
主板是計算機系統中最龐大最復雜的板卡,它不僅僅賦予了計算機運行的可靠性和穩定性,同時還決定著計算機的運行速度以及對外部設備的支持力度。而所有這些都與主板的芯片組密切相關,可以說芯片組就是主板的靈魂。
追根溯源,從最初的主板芯片集合演變成今天北橋、南橋這樣的結構是經過了若干年次技術性革命的結果。當IBM制造出第一塊個人計算機(簡稱PC)主板時,受當時集成電路制作規模的限制,主板上每一部分功能電路,如時鐘發生器、總線控制器、中斷控制器、DMA控制器和輸入輸出接口電路等等,都是由一個主芯片外加若干個邏輯電路芯片組成。可以想象,那一尺見方的PCB板上布滿了100余只雙列直插集成電路芯片會是多么的恐怖和擁擠。1986年,伴隨著超大規模集成芯片制造技術的成熟,一個叫作Chip and Technologies的公司推出了一片高集成度、內部囊括了AT主板上所有主要芯片功能的部件——CS8220,這就是早期芯片組的原身。芯片組概念的誕生不僅大幅度降低了PC機的制造成本,使主板的設計和測試簡單化,更重要的是節約下來的空間可以安排其它的部件和接口,既擴展主板的功能又增強了主板對外部設備的支持。對于國內計算機用戶來講,從我們認識和了解計算機主板的那一刻起,主板研發商就已經遵循著北橋、南橋(Intel 810主板非北橋、南橋結構)的結構而開發和銷售自己的產品了。當然,無論是你裝機、還是銷售人員向你介紹主板芯片組時所謂的i 848、i 865PE、i 915P和K8T800 Pro等等都是指北橋芯片的編號而言,南橋芯片并不是重點的宣傳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