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豐
“五一”長假中,20多歲的小磊經歷了一次刻骨銘心的痛:打乒乓球打得揮汗如雨時,突然間小腹里像有把刀子在割,把1.8米的大小伙子折騰得在地上直打滾。到醫院一查才知道,這是尿路結石引起的腎絞痛。據不完全統計,入夏以來,像小磊這樣的患者日漸增多,男女比例約為6:4。
天熱更易“痛”
腎絞痛又稱腎、輸尿管絞痛,它并非獨立的疾病,而是尿路結石、腫瘤等引起的劇痛癥狀。約九成患者的發病原因是腎與輸尿管結石。黃豆、花生般的大顆粒結石被尿液帶到輸尿管的某些狹窄處時,往往卡在那里造成梗阻,刺激輸尿管加速蠕動、甚至痙攣,引起劇痛。疼痛往往從患側腰部開始沿輸尿管向下腹部、腹股溝、大腿內側、睪丸或陰唇放射,可持續幾分鐘到數小時不等。發作時常伴有惡心嘔吐、大汗淋漓等癥狀,嚴重者可導致休克。若結石能在輸尿管蠕動后移位,則痙攣或梗阻解除,癥狀會很快緩解。這有點像產婦生孩子,一旦生下孩子疼痛就會減輕。
夏季是腎絞痛的高發期,發病人數明顯增多。這主要是因為:天氣炎熱使體表排汗大幅增加,導致人體水分流失嚴重,尿液相對減少,尿液中所含草酸鈣等人體代謝產物濃度升高,更容易集聚形成結石,極有可能引發腎絞痛。
飲水能防“痛”
對于尿路結石引發的腎絞痛,大量補充水分是最簡單有效的預防之道。多喝水有助于形成大量尿液,沖擊已經形成的結石,令其順流而下,順利排出,不易成為引發疼痛的“中流砥柱”。同時,尿量大,尿液中人體代謝產物的濃度自然下降,它們集聚成結石或使結石增大的幾率隨之降低。
如今正值初夏,許多人并未相應調整飲水習慣,僅僅在口干舌燥時才喝一點。其實在夏季,不渴也應主動飲水。青壯年人群新陳代謝旺盛,排汗量大,是腎與輸尿管結石的高危人群,尤需注意補水。每日分散喝水2000-2500毫升,每天24小時的排尿量保持在2000毫升以上,臨睡前再喝一大杯白開水。此外,不妨經常喝些菜湯,吃些水果。
痛定須思“痛”
有人把腎臟稱為“啞巴器官”,它發生病變后往往沒有明顯反應,容易耽誤治療。腎絞痛可以被看作是一種病變信號。因此,即使癥狀已經緩解,患者仍應作進一步檢查,找出疼痛“元兇”,否則可能面臨兩大危險———
一是不能及時發現尿路梗阻。腎絞痛最常見的原因是尿路結石。有時結石在輸尿管大力蠕動后有所松動,腎絞痛緩解了,可梗阻仍然存在,使尿液流動緩慢,出現不同程度的腎積水。久而久之,腎積水不斷加重,甚至可能導致腎功能喪失。而在此過程中,患者僅有輕微腰酸或沒有明顯的癥狀,病變極易被忽視。
二是可能延誤腫瘤等重要疾病的診斷。結石不是引起腎絞痛的唯一原因。腫瘤壞死組織、任何原因腎臟出血形成的血塊等通過輸尿管時,都會刺激輸尿管而發生痙攣,引起腎絞痛。輸尿管中的這些異物是X光片無法拍到的。因此,發生過腎絞痛的患者,應遵醫囑,定期復查。
(據大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