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奇
早在古希臘羅馬時期,歐洲人就開始了染發的習俗。當時,羅馬貴婦因為羨慕高盧婦女一頭天生的金發,成為最早把頭發染成金色的女性。她們調制出一種金色的油脂,把綠蜥蜴掐頭去尾后放進去反復熬煉,這大概就是最早的染發劑。
16世紀,金色成為威尼斯和佛羅倫薩最時髦的發色,藥劑師敏銳地嗅出時尚的風向轉變,充分發揮想象力,配制出全新的染發劑。這種染發劑以酒石、白葡萄酒、西黃蓍膠和石灰為基本配料,混以氧化過的去皮檸檬,再加進一些化學原料。這種染發劑對頭皮的刺激可想而知。如果有人不愿為美麗付出太多痛苦,藥劑師手里還有一種比較溫和的配方(如蒸餾蜂蜜)。不過藥劑師會建議說,這種配方的效果要差一點,而且黏糊糊的會很不舒服。
直到1907年,染發技術才獲得真正的飛躍。法國化學家、歐萊雅公司的創始人歐仁·舒勒發明出合成染發劑,染發市場以此為標志真正形成。1939年出版的一本美容書這樣寫道:“使用以苯胺衍生物和其他物質合成的染發劑,把頭發染成金色的同時,可以不用擔心頭皮和面部皮膚發癢,生皮疹,以及出現膿腫。”——一代接一代愛美女性為一頭金發所付出的巨大代價,由此可見一斑。
隨著金發時尚的崛起,有關金發的趣聞也不斷增多,而金發女郎,則逐漸成為西方人日常生活中取笑的對象。在笑話里,拿著經濟艙機票的金發女郎昂然坐進頭等艙,不可一世地對乘務員說:“我是金發女郎,我要去洛杉磯!”無論誰都沒辦法把她勸回去。最后,機長親自出馬對她耳語數句,金發女郎馬上起身離開了頭等艙。乘務員向機長請教其中奧秘,機長微笑著說:“我只是告訴她,頭等艙不到洛杉磯。”面對種種譏諷,金發女郎往往默不做聲。
直到1998年,芬蘭成立了“國際金發協會”,他們在世界各地成立分會,積極開展活動,為金發女郎大呼不平。協會一位組織者說:“我們的目的,就是提升金發女性的社會地位以及她們自身的修養。”2002年,第一屆“金發婦女節”在法國濱海夏朗德省舉辦,以后每年9月的第二個星期五,當地酒吧和歌舞廳都會向金發婦女提供一杯免費飲料——當然你的金發必須是天生麗質才成!金發女郎已開始學會為自己爭取權利。
海外星云 2005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