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衛清
我國古代推崇“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處世哲學,所謂修身是指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隨著時代變遷,人們可以用手術刀直接對身體進行“修改”,既可以把臉從圓型裁成心型,也可以把眼睛從單眼皮拉成雙眼皮……
提到美容整形,人們很容易聯想到割雙眼皮、豐胸等,隨之而產生的第一反應往往是他們可能太空虛,愛虛榮,自戀等。記得幾年前在和朋友談到美容整形的時候,我曾經說:“我又不想當演員,可不受那份罪!”因為在我們的印象中,通常只有那些社會名流和虛榮的明星們才會不遺余力地追求外表的吸引力。
關于美容整形觀點之碰撞
美容手術的批評者們認為,不是你的臉背叛了你,而是整個社會存在著不切實際的期待,是一種誤導。比如,在法國美容整形并不很盛行,就是由于法國文化主張女人看上去要像自己的實際年齡,因為他們認為隨著年齡的增長,智慧在增加,吸引力依然存在。
女權主義者更是強烈反對把“年輕”、“性感”與女人的價值等同起來。但是,這種反對聲獲得的共鳴是有限的。而實際情況是:女性從沒有停止過美容嘗試,甚至男性現在也不甘示弱。華爾街雜志的調查顯示:接受美容手術的人中多數為女性,但其中有150,000例為男性。在做眼皮手術的人中,17%是男性,而做臉部拉皮手術的人中,男性占11%。男性求醫者比10年前增加了一倍。
還有一部分女權主義者則竭力推崇美容整形。她們的口號是:“我的身體,我做主。”她們認為女人有權“修改”她們的鼻子,胸或大腿。盡管她們反對把女人的價值和“年輕”“性感”聯系起來,可最后她們的實際行為恰恰相反,還是把自己向年輕和性感的方向改了。
美容整形僅僅是一種滿足虛榮的手段嗎?美容真能讓我們變快樂嗎?
早在20世紀初期,心理學家阿法·阿德勒(Alfred Adler)普及了自卑綜合癥的概念,把人的心理健康和人的外表聯系起來,從而給美容整形奠定了心理學基礎——通過改變人的外表而使其建立自信,從而獲得心理健康。
40年代,《好管家》(Good Housekeeping)雜志寫道:“為什么要讓某些人因為外表的缺陷而遭受痛苦,為什么不通過科學的手段給他們一張正常的臉,使他們獲得和其他人一樣的機會?”從這個意義上說,美容整形是一種值得提倡的健康趨勢,是對人的深層需求的回應和滿足。
伯特蘭·羅素說:“嫉妒是民主的基礎。”當美麗作為一種有價值的東西而被自然非均等地分配的時候,人們必然要求有一種手段可以改變這種不平等,使每個人在付出一定努力后可以獲得平等,這也是一定意義上的民主過程。在還是以貌取人的西方社會,美容業將不失為消除這種不平等的最佳手段。不敢肯定整容之后是否一定能讓人快樂起來,但在西方社會,美好的外表的確可以使擁有者獲得實惠。這已經被一系列的社會調查所證實。
經濟學家丹尼爾(Daniel Hamermesh)和杰菲(Jeff Biddle)在1993年發表的一份研究中發現:通過人口統計和勞工市場的分析數據,長相不好的人比長相好的人掙錢少;長相對男性的影響略大于女性。
“年輕”同樣是人們渴望的。2004年2月的華爾街雜志報告了一項近期調查:被調查到的公司總裁們中,有82%的人認為年齡偏見是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他們中有94%的人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過年齡歧視,所以有很多人接受過美容手術以便使自己更有競爭力。
整容手術這么火,到底有沒有危害啊?
根據美國美容醫學會統計,2002年大約有860,000例美容整形手術,三分之一的手術接受者在26歲到34歲之間,大約五分之一手術接受者在25歲以下。無數的手術前后對比照片鼓勵人們相信“手術刀徹底改變一個人”的神奇力量。
美國《紐約時報》近期報道說,從1997年以來,做美容整形手術的人數增加了228%,隨著人口的老齡化,美容手術價格的下調,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和更多的美容機構的誕生,做美容手術的人數還可能進一步增加。可以說,這是一個人們比任何時候都得到更多健康關懷的時代,男人希望永遠停留在35歲,女人希望永遠只有25歲。
回首早期整形外科發展的歷史,每一頁都是恐怖的故事,這里你會發現騙人的外科大夫將石蠟或凡士林注射進女士的嘴唇,臉頰和胸部。而在當時的美容廣告是,一位貌若天仙的婦女對鏡顧盼,題圖為:“你的杰作——你自己”
美容行業慣于用充滿美學成就感的語言來描繪他們的工作,如“塑體”“身體造型”。但是,手術就是手術,任何手術都有失敗的危險,輕者白白流血,重者可能丟掉性命。《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曾經詼諧地比喻說,“給你的臉做整形所冒的風險相當于以70英里的速度穿過汽車玻璃而保住性命”。一位整形大夫說過:“人們可能認為美容手術是一個很雅致的工作,就像陶藝,可實際上我們只是對一堆血淋淋的肉下刀。”
根據一項研究,到上世紀末為止,抽脂手術的死亡率為萬分之二。美容手術的并發癥有過度麻醉造成的記憶損害、心臟病發作、血栓疾病等。盡管風險很高,仍然有人不斷冒險,新的美容技術也在不斷發展,如最近有婦女花重金把她們的腳趾截短和注射膠原質,以便可以穿高根尖頭的時髦鞋子,盡管這可能使神經永久性損壞。
和一切有利可圖的行業一樣,一些無照非法經營的美容機構通常用低價位吸引那些收入不高的人們,更增加了整容的風險。
和一般的外科手術不同,美容外科是“病人自診”,他們走進診所的時候已經很清楚自己的“毛病”,如鼻子畸形,眼袋太明顯等。但是,他們真的很清楚自己的“毛病”嗎?
有良知的美容醫生應當拒絕那些出于心理病態或離奇幻想而提出的整容要求。恰當的使用美容整形技術,使有缺陷的人重新建立自信,才是健康的,千萬不能過度和不當使用這種技術。而且美容手術對社會也是有潛在危害的,承認美容手術可以滿足我們個人對容貌的追求,某種意義上就等于承認我們是可以通過外表的滿足來獲得成功。
明明心靈美才是真正的美,可人們為什么還要以貌取人?
根據進化心理學的觀點,人們對美的特殊直覺來自于對健康和疾病的區分,從而挑選最適當的和最有繁殖力的伴侶。另外,文化也常常把外表和道德價值聯系起來。如西方童話中美麗善良的公主和丑陋的女巫,美麗代表仁慈,丑陋代表邪惡。其他經典童話則把快樂建立在容貌改變上,如丑小鴨和水晶鞋的故事。
十九世紀的顱相學者、早期的犯罪學者和后來的優生學者都在一定程度上同意外貌顯示了內在價值,他們通過他們的審美標準(如鼻子的傾斜度,腦袋的大小和形狀)作為區分種族的根據。這一切都促成了西方社會以貌取人的傾向。
對于美容整形,這種現代“修身”的方法,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支持者稱贊它是改變人的命運的神奇力量,而批評者則把它作為社會墮落表征。您覺得呢?
美容整形的歷史,你知道嗎?
臉龐、身體的可塑性并不是什么現代的新發現,我們的祖先早就實踐了纏足、束腰、用砒霜漂白皮膚。早在16世紀,由于那時歐洲大陸梅毒流行,有些外科大夫已經開始嘗試掩蓋梅毒患者的后遺癥,主要是“修改”他們的鼻子。直到一戰,整形手術才成為獨立的醫學分科。戰爭使一代年輕人成為傷殘,而整形外科的確立是為了使他們能夠重新開始新的生活。人們有權利追求他們所希望的外表。隨著當代美容業的進一步大眾化和平民化,“拉皮”已經不是明星們的專利了。人們對美容的看法也在逐漸改變。據美國美容學會統計,從1982年到1992年的10年間,贊同美容整形的人數提高了50%,反對人數降低了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