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 瑤
肝病特區
不少慢性乙肝患者已不像以往那樣“病急亂投醫”,跟著廣告走了。他們不再聽信那些包治“大小三陽”的謊言,也不再相信一些冒牌專家推薦的“特效”藥物。隨著了解渠道的增多和對疾病認識的深入,我們要幫助患者進一步認識到,乙肝雖非不治之癥,但要真正治愈也并非易舉之事,要花大力氣,長時間堅持治療,不能指望采用某一種藥物,在短期內就解決問題。
乙肝五項指標的意義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 是乙肝病毒的外殼蛋白,本身不具有傳染性,但它的出現常伴隨乙肝病毒的存在,所以它是已感染乙肝病毒的標志。它可存在于患者的血液、唾液、乳汁、汗液、淚水、鼻咽分泌物、精液及陰道分泌物中。
乙型肝炎表面抗體(抗-HBs)一般簡稱表面抗體。當乙型肝炎病毒侵入人體后,刺激人的免疫系統產生免疫反應,對人體抗乙肝病毒感染有保護作用;注射乙肝疫苗,可以呈現陽性。沒有注射過乙肝疫苗也呈現陽性,說明曾經接觸過或感染過乙肝,但現在獲得了免疫保護,如果伴有抗-HBe陽性,表明感染并恢復了。
乙型肝炎e抗原(HBeAg) 一般通稱e抗原。表示病毒復制活躍,并且傳染性較強。
e抗體是乙型肝炎e抗體的簡稱(抗-HBe) 抗-HBe陽性時,表示乙肝病毒在肝組織內的復制逐漸減少,由病毒復制活躍期轉變成不活躍期,肝組織的炎癥也常由活動變成不活動,血中及肝組織內病毒顆粒均減少,所以傳染性也減少。但抗-HBe和抗-HBs不同,e抗體不是保護性抗體,不代表患者有了免疫力。
核心抗體是乙型肝炎核心抗體的簡稱,可簡寫為抗-HBc。檢測抗-HBc可以了解人體是否有過乙肝病毒的感染。所以抗-HBc是一項病毒感染的標志。
乙肝治療的時機
第一階段稱為“免疫耐受期”。患者體內,乙肝病毒和肝細胞和平共處,此階段肝功能正常,常稱為“乙肝病毒攜帶者”。相當一部分乙肝病毒攜帶者可長期甚至終身不發病,所以乙肝病毒攜帶者可以從事一般性的正常工作(特殊行業如幼兒教育、飲食從業人員除外),不需特別治療,但要定期檢查。
第二階段是“免疫清除期”。在這個階段一些患者往往出現全身無力,胃口不好等癥狀。一些患者因病情反復發作可逐漸發展至肝硬化。少數患者由于工作疲勞、情緒波動、使用損肝藥物和重復其它肝炎病毒感染等,可發展成重型肝炎。這一階段需積極治療,因為這時患者的自身免疫功能正在發揮清除乙肝病毒的作用,如同時再加上抗病毒藥物或免疫調節劑,來個“里應外合”的戰術,就可獲得“事半功倍”的療效。
乙肝治療的目標
近期目標乙肝表面抗原(HBsAg)陽性的患者轉為陰性(此項最難達到,目前不要有過高期望);乙肝e抗原(HBeAg)陽性患者則需轉為陰性(部分患者能達到,應盡力爭取),HBV DNA轉陰(此項最容易實現,使用抗病毒治療一周內就明顯下降,數周到數月就可轉陰,可作為基本目標),e抗體(抗Hbe)轉為陽性;ALT(丙氨酸轉氨酶)保持正常和肝組織學指數好轉,僅有陳舊性病變或輕微炎癥。也就是說有效抑制病毒的復制和有效清除肝細胞內的乙肝病毒。
遠期目標預防發展成肝硬化和肝細胞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從這兩個目標分析,前者為前提,后者是結果,只有通過抗乙肝病毒治療,使處于乙肝病毒明顯復制的肝炎患者,轉為乙肝病毒無明顯復制的非活動性HBsAg攜帶者,這樣即可減緩甚至是終止向肝硬化和肝細胞癌發展的進程,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因此,對乙肝治療不能鼠目寸光,要看得遠,應當著重遠期目標。如果總拘泥于幾個陽性未消,覺得不踏實,憂心忡忡,這對病情康復是很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