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禮潮
元末明初的“湖廣填四川”移民大潮中,從湖北麻城孝感鄉遷出的移民,幾乎遍及四川每一個地區,如西部的民國《簡陽縣志》、民國《榮縣志》、簡陽《汪氏族譜》、仁壽《李氏族譜》等典籍;南部的民國《瀘縣志》、民國《南溪縣志》、瀘州《王氏族譜》等典籍;東部的新修《南川縣志》、新修忠縣《葉氏宗族譜》、咸豐《云陽縣志》等典籍;北部的光緒《李元仁墓碑》;中部的民國《資中縣志》、光緒資中《徐氏族譜》、內江《黃氏族譜》、江津《幸氏族譜》、民國《宗氏族譜》等,均有元末明初從湖北麻城縣孝感鄉移民入川的記載。區區一個小鄉,為何竟有如此高的人口輸出量?據此推算,現在的四川人中到底有多少孝感鄉人的后裔?有人對此感到不可思議,所以民國《南溪縣志》就曾提出懷疑:“核其人數,即使盡鄉以行,亦不應有若是之多;且湘楚州縣與蜀鄰比者盡人皆可以移住,何以獨適孝感一鄉?”
近來又有人說:“‘湖北省麻城縣孝感鄉只是一個子虛烏有的虛構地名,其背景是假造‘移民潮運動。”(鄧經武、雷兵《巴蜀移民潮:對一個定論的質疑》)
元末明初,是否有大量麻城孝感鄉移民四川之事?對這一問題,在下結論前,我們且作一番歷史考察。
首先,讓我們考察一下孝感鄉的位置。
清康熙九年《麻城縣志》記載:
初分四鄉,曰太平,曰仙居,曰亭川,曰孝感。統一百三十里,里各有圖。成化八年,以戶口消耗,并為九十四里。復并孝感一鄉入仙居,為三鄉。嘉靖四十二年,建置黃安縣,復析太平、仙居二鄉二十里入黃安,止七十四里。
太平鄉原額五十八里,后并作二十五里;仙居鄉原額五十四里,后并作二十五里;亭川鄉原額二十五里,后并作二十四里。國朝因之。
所謂“初分四鄉”是指明初全縣為四鄉,其一為孝感鄉,成化八年(1472年),才并孝感入仙居鄉。元代麻城的基層區劃情況,由于資料缺乏不甚了了。據北宋王存《元豐九域志》載:“麻城,(黃)州北一百七十五里。四鄉,歧亭、故縣、白沙、永泰、桑林、永寧六鎮。有龜頭山、永泰河。”北宋時麻城即為四鄉區劃。最近在網上讀到周啟志的《尋根圣地:湖北麻城孝感鄉》,周先生引《石柱廳鄉土志》說:“有陳氏于‘宋高宗時由楚北麻城孝感鄉同馬氏同來之說。”證明麻城的四鄉劃分和孝感鄉的存在,歷宋元至明并無變化。
關于明初四鄉的位置,尤其是孝感鄉的方位,是很多人非常關心的問題。弘治《黃州府志》記載合并后三鄉的位置為:“太平鄉在縣東,領四十三里;亭川鄉在縣南,領一十二里;仙居鄉在縣西,領三十九里。”我們認為,初分四鄉時,四鄉鄉界如“十”字形。孝感鄉的位置應該在西南,而仙居鄉在西北。孝感鄉的范圍當包括現在的白果鎮北部、鐵門崗鄉、歧亭鎮、宋埠鎮、中館驛鎮、順河集鎮南部、南湖街道辦事處、龍池橋街道辦事處南部、鼓樓街道辦事處南部以及今紅安的城關鎮、兩道橋鄉、杏花鄉南部、桃花鄉、葉河鄉、永家河鎮、八里和太平兩鄉鎮的河東部分。需要指出的是,四鄉中其他三鄉均為高山丘陵,只有孝感鄉位于舉水沖積平原上,區域廣,物產豐,自然居民多。
清乾隆《麻城縣志》有一幅三鄉區劃圖,鄉界恰如一個“丫”字,上部是太平鄉,左邊是仙居鄉,右邊是亭川鄉。說明當時鄉界劃分均由城區向周圍輻射,除城區(明時稱關廂)劃入亭川鄉外,其他各鄉均與城廂接壤。可以想像,孝感并入仙居鄉以后,面積占總版圖的二分之一,幅員過廣,于是將仙居鄉北部若干里甲劃入太平鄉,使三鄉面積大體相當。
其次,讓我們考察一下孝感鄉的里戶數和人口。
按照明朝的規定,在鄉村中,人戶被編成里甲。每110戶為1里,推丁糧多者10戶為長,余下百戶為10甲,每甲10戶,同時規定每十年重新冊定一次人口。前引康熙《麻城縣志》成化八年亭川鄉由25里并為24里;太平、仙居兩鄉由112里并為50里,減少62里,說明兩鄉為麻城人口主要輸出地。而太平、仙居的原額112里中,就包括有原孝感鄉的里數,即使按三鄉平均算,孝感鄉也應有37里;何況孝感鄉位于人口稠密的麻西南平原地區,因此,明初的孝感鄉,當至少有4000余戶,約2.5萬人。明初全縣130里,當時社會相對安定,人口本該有較快增長,但80多年后,到了成化八年,反而減少了36里,近4000戶,占原戶數的近28%,這種現象只能用移民才解釋得通。
其三,“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與孝感鄉人口的動態平衡。
元末明初,即便孝感鄉有大量人口向外遷移,也難以達到幾乎遍布四川的程度。那么,孝感鄉大量輸出的人口是從哪兒來的呢?
元末明初,江淮之間陷入長達十余年的戰亂,人口的急劇減少,使這一區域成為戰后移民充實的主要地區。麻城縣位于大別山與長江之間,境內多高山丘陵,只孝感鄉全部為土地肥沃的平原,自然成為移民們定居的理想選擇。
民國麻城《陳氏宗譜》稱:“我始祖陳太大人,系江右饒州府人氏也。饒州生齒繁庶,穿木為田,難容耕鑿。開科擢起,有文、武二公,乃太祖同胞昆弟也。始祖意欲各立門戶,聞紅頭巾作亂,殺戮甚眾,土曠人稀。太祖乃拋棄故里,自饒歷鄱陽風濤,經歷險阻,至湖省黃州府,訪黃麻二縣界地,名黃泥畈落釵河古剎天齊廟一帶,此處人心醇而風俗厚,遂以旅人寓焉。”
乾隆麻城《胡氏族譜·序》則稱:“始祖勝三公生元順帝年間,原籍江西南昌府豐城縣,羅塘乃其居址。爾時初被徐兵兇毒,繼而友諒肆虐,而江州豫章之地,日無寧所,草木皆驚。一時望風遠走者,正不止我祖矣。及洪武定鼎遷麻,其偕來胞兄榮一榮二,各居一處,我祖勝三公始析居茲土。”
此外,清乾隆《鄒氏族譜》、光緒《鄧氏宗譜》、宣統《黃安鄉土志》及民國《彭氏族譜》等均有始祖自江西等地遷來麻城的記載。
正是由于這些源源不斷來到麻城的移民,使麻城的人口不斷得到補充,又得以大量外遷。如簡陽汪氏、江津幸氏等,就是這樣。曹樹基先生的《中國移民史》在詳細分析江西遷入黃州府的人口情況后說:“洪武年間的黃州府有64.2萬民籍人口,加上黃州衛和蘄春衛的二衛軍人及其家屬,折算之共有軍籍移民3.4萬人口,合計全府人口總數為67.6萬……民籍人口中至少有5萬人口遷往毗鄰的德安府,因為路近,他們不大可能馬上在新地取得戶籍,而實際上他們已不在戶籍所在地生活。所以減去5萬人口,全府人口為62.6萬。其中移民人口占其62%,共有38.8萬,移民人口中江西移民共有33.8萬……而民籍移民為30.4萬。”這30.4萬人口,至少有10萬人遷入麻城(不包括占移民人數13%的從江西以外遷入麻城的人口),而入居孝感鄉的人口當在6萬以上。大規模遷入的人口,保證了孝感鄉人口的動態平衡和巨大的人口輸出能力。
事實上,麻城已成為一個移民中轉站,既有麻城孝感鄉人遷入四川,也有外地移民稍作停留后向四川遷移。最典型的如瀘州《王氏族譜》序言所說:“予思我父諱九,母雷氏,亦歷風塵跋涉之苦,先由河南地隨祖諱久祿于洪武元年戊申十月內,至湖廣麻城縣孝感鄉復陽村居住,新舊未滿三年,奉旨入蜀,填籍四川,有憑可據。由陜西至川北,洪武四年辛亥歲八月十四日至瀘州安賢鄉安十四圖大佛坎下居住。共計老幼男婦二十二名。”在麻城居留的時間才兩年多。
遺憾的是,孝感鄉的人口輸入量最終沒有趕得上輸出量的增長,動態平衡終于難以維持,這樣,孝感鄉于成化八年被撤并也就沒有什么好奇怪的了。
現在的四川孝感鄉移民除原籍、中轉兩種情況外,筆者認為還有誤籍與冒籍現象,從而加大了“孝感鄉移民”的數量。如元末隨明玉珍入川的部隊和隨軍家屬,據曹樹基先生估計有40多萬人。這40萬人中既有麻城人,也有孝感縣人。這部分孝感縣人的后代或口耳誤傳,或家譜中僅記祖籍為“湖北孝感”,就極可能誤為麻城孝感鄉人。
其二,本縣移民冒籍孝感鄉。這又有兩種情況,一是來自麻城其他鄉的移民冒籍孝感鄉;二是成化八年孝感鄉撤銷以后,來自原孝感鄉轄區的移民仍自稱祖籍孝感鄉。
其三,外地移民冒籍孝感鄉。這種情況的發生,主要是因為四川移民中麻城孝感人在各地的勢力都很大,為優化自己的生存環境而冒籍孝感鄉人。也就是民國《南溪縣志》所說的“(孝感鄉)人眾勢強,土民或他兵冒籍以自求庇”。曹樹基先生在談到這個問題時,引民國《云陽縣志》所舉該縣向、何、譚、孫、于、張、賈、李、王諸大姓,都說是“明洪武年間自麻城遷入”的例子,然后說:“向氏是鄂西、湘西典型的蠻族大姓,是不可能遷自麻城的。”實際上就是肯定向氏屬冒籍之列。但此論也略顯武斷,向氏為鄂西、湘西典型的蠻族大姓是事實,但他們可以先遷到麻城,取得麻城籍以后再遷四川。就如曹先生所說的“既有麻城孝感鄉人遷入四川,也有外地移民在孝感鄉稍作停留后向四川遷移。有些外地移民在孝感鄉停留時間很短即入川,有的則定居數代成為土著后再遷移。”麻城向氏正是后一種情況。
(作者單位:中共麻城市委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