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 強
中央決定最早1950年攻臺
三大戰役結束以后,毛澤東將解放臺灣問題列入議事日程。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三、四野戰軍在相繼解放福州、廣州等沿海城市后待命,中央在此間作了如下軍事部署:一、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臺灣前線指揮部,由粟裕擔任總指揮并制定解放臺灣的具體計劃;二、培訓臺灣籍干部;三、在沿海地區征集民船,并對民工進行渡海訓練;四、選調一批年輕、有經驗的后勤干部集訓,準備為解放臺灣做好后勤保障。
關于攻臺時間的選擇,中央有三種表述。
第一種表述:1949年或1950年。毛澤東在一次談話中說,希望在1949年,最遲在1950年,在蘇聯的幫助下,以軍事手段解決臺灣問題。
第二種表述:1950年下半年。根據毛澤東的指示,1949年7月4日,劉少奇在訪蘇期間以中共中央代表團的名義給蘇共中央政治局遞交了一份通報,對臺灣問題作了如下分析:中共中央決定至遲在1950年解放臺灣、海南和新疆。具體來說,先解放新疆和海南,通過解放海南,取得渡海作戰經驗。解放臺灣問題擬在1950年下半年。
第三種表述:1950年夏季。1949年7月10日,毛澤東給周恩來寫信,信中提到,4月20日,我百萬雄師過大江,利用臺灣海峽三四月的南風已無可能。4月以后,中國長江以南地區正待解放,而渡海作戰需要一個長時間的準備。因此,我軍武力攻臺的時間最早只能在1950年夏季。
建國初期解放軍攻臺有利亦有弊
中共中央下定決心攻臺,那么,在建國初期攻臺的利弊因素如何呢?
從有利因素來看:
一、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三大戰役后士氣高昂,建國初期攻臺可以發揮“宜將剩勇追窮寇”的精神,一鼓作氣,解放臺灣。
二、國民黨軍隊潰退臺灣,臺灣全面防務系統尚未建立健全。蔣介石雖然早就任命陳儀為臺灣省行政長官,但由于臺灣在日軍統治下50年,二戰后期曾遭美軍大規模轟炸,陳儀接手的臺灣千瘡百孔,工廠倒閉、港口毀壞、物資奇缺。蔣介石潰退臺灣后,雖著手臺灣防務,但由于經濟原因和時間原因,臺灣防務一時不可能形成規模和系統。
三、因為國民黨在大陸連年失利,建國初期,美國對臺灣的態度不明朗。日本在二戰中戰敗,無力且無暇顧及臺灣問題,我軍攻臺的對手主要是國民黨軍隊。
建國初期我軍攻臺的不利因素也很多,主要有:
一、我軍渡海作戰有極大的難度。在海南戰役前,我軍僅有渡江作戰經驗。此后,我軍雖然取得解放海南的渡海作戰經驗,但與攻臺作戰的要求相距甚遠。臺灣海峽最窄處為130公里,數十萬軍隊要橫渡寬達一兩百公里并且是風浪險惡的臺灣海峽是有極大困難的。攻島部隊如果后援不繼且遇到守軍的頑強抵抗,將使自己陷入險境。此間,我第三野戰軍第十兵團對大小金門島發起的戰役失利,更使我軍感到渡海作戰的艱難。
二、國民黨擁有空軍和海軍,而我軍無空軍和海軍,強行登陸將會造成極大的傷亡。
三、蘇聯對我軍解放臺灣態度曖昧。1949年1月31日,米高揚奉斯大林之命,來到西柏坡,與中共中央會談三天,其中談到臺灣問題。毛澤東對米高揚說:“目前,還有一半的領土尚未解放,大陸上的事情比較好辦,把軍隊開去就行了。海島上的事情就比較復雜,需要采取另一種較靈活的方式去解決,或者采用和平過渡的方式,這就要花較多的時間了。”毛澤東雖然提出了解放臺灣有軍事和和平兩種方式,但當時完全是從武力解放臺灣出發并制定戰略方針的。
毛澤東認為,如果當時解放臺灣,當然是武力解放臺灣。以武力解放臺灣,沒有空軍和海軍是不行的。而要建立空軍和海軍,必須得到蘇聯的援助。
7月25日,毛澤東發電報給在莫斯科的中共中央代表團并轉斯大林:“自封鎖之時起,上海就更加困難了。但是為了打破封鎖,必須占領臺灣,而占領臺灣沒有空軍是不行的。我們希望你們同斯大林同志交換意見,蘇聯能否給予我們這方面的援助,即莫斯科用六個月至一年的時間為我們培訓1000名飛行員、300名勤務人員。蘇聯能否賣給我們100架至200架殲擊機、40架至80架轟炸機,用于攻占臺灣。在建立海軍方面,我們還請求蘇聯給予我們幫助。”
1949年12月16日,毛澤東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元首的身份正式出訪蘇聯。在莫斯科會談中,斯大林故意回避解放臺灣問題,原因主要是出于民族利己主義的考慮。斯大林認為,美國對毛澤東以武力解放臺灣絕不會坐視不管,蘇聯如果幫助中國培訓飛行員并向中國出售飛機,將使蘇聯卷入因臺灣海峽問題而引起的蘇美軍事沖突。從表面上看,蘇聯不贊同以武力解放臺灣是為中國人民著想,實際上,蘇聯很清楚,沒有蘇聯在軍事方面對中國的援助,中國當時武力解放臺灣是根本不可能的。
多種原因使攻臺計劃擱淺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美國為了對抗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改變了對國民黨的“袖手政策”。6月2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就臺灣問題發表聲明,稱“臺灣未來地位的決定必須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復、對日和約的簽訂或經由聯合國的考慮”。
杜魯門發表聲明后,悍然命令美國海軍第七艦隊進駐臺灣海峽,聲稱此舉是為了保護朝鮮戰場側翼的安全,同時制止國共兩黨軍事沖突。
朝鮮戰爭結束后,毛澤東再次提出以武力解放臺灣的問題,中央提出了“我們一定要解放臺灣”的政治口號。為了配合對臺的政治宣傳攻勢,1954年9月3日和2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炮擊金門,表示中國人民不放棄以武力解放臺灣的立場和決心。此外,中國人民解放軍數次渡海作戰,陸續解放了沿海島嶼,剪除了臺灣的外圍屏障。
但從1951年2月起,美國與臺灣達成協定,由美國向臺灣派遣軍事代表團并運送武器。4月,美國在臺灣成立以蔡斯為團長的“美國軍事援華顧問團”,公開協助蔣介石訓練軍隊。8月,美國眾議院外交委員會發表《9000萬美元援臺方案》。1954年12月,美國與臺灣簽訂了《共同防御條約》。次年,美國國會通過緊急決議案,授予總統在臺灣海峽有使用美國武裝力量的權力。美國為了實現對中國大陸的封鎖與遏制,給予臺灣國民黨當局大批軍事援助和經濟援助。
上述情況的出現,大大增加了我武力解放臺灣的難度。以武力解放臺灣的問題暫時被擱置了,和平解放臺灣的問題被提上議事日程。1955年4月,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代表中國政府闡明了對臺戰略方針的調整。周恩來說:“中國人民解放臺灣有兩種可能,即戰爭方式和和平方式。中國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條件下,爭取用和平方式解放臺灣。”
1958年,針對美蔣在臺灣海峽不斷加緊軍事部署、制造“兩個中國”或“一中一臺”的局勢,毛澤東決定予以武力警告。8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再次炮擊金門。炮聲使海內外以為中國政府和平解放臺灣的戰略方針發生了變化。為此,毛澤東在9月6日會見蘇聯外長葛羅米柯時聲明,中國政府和平解放臺灣的方針沒有改變。炮擊金門,是為了阻止美國政府在臺灣制造“兩個中國”或“一中一臺”的陰謀。
從1950年到1965年,美國僅給予臺灣的軍事援助即累計達45億美元。臺灣實際上就是在美國的保護下,與大陸分離到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