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嶺
一個本科生4年最少花費2.8萬元,相當于貧困縣一個農民35年的純收入。在今年的“兩會”上一位政協委員算的這筆賬,再次引起人們對社會一些不公正現象的極大關注。
近些年來,普通高校學費連年上漲,一些重點大學的學費已經達到4000元/年—1.2萬元/年,大大超出了普通家庭尤其是貧困家庭的承受能力,甚至出現了考上大學卻因交不起學費而自殺的極端事件。但是高校收來的高額學費都花到了哪里?全國政協委員張俐娜直言:“很多錢高校都用于發工資了。”與此同時,高校不斷傳出高薪招聘的消息,比如某大學發出公告,以50萬元至100萬元人民幣年薪招聘兩個學院的院長。更為普遍的情況則是,許多大學以“特聘教授”等等名目,在正常的收入之外按年度為教授發放高額的津貼,有的高達10萬元甚至更多。
高收費,支撐著高校某些體制性弊端的巨大消耗,支撐著少數人的高收入。這等于說,我們社會一部分人的體面生活,必須由另一部分并不富裕的人來埋單。
據了解,在美國這樣富裕的國家,普通大學的終身教授年薪也只有8萬美元上下,只有某些競爭激烈的專業如醫學院、法學院的教授才可以掙到十幾萬或幾十萬美元的年薪。中國大學里的學術精英,固然應該有比較好的工作和生活條件,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的教授只有拿到了美國教授的薪酬,才能安心服務于自己的國家。但我們現在有極少數人在這個問題上的認識嚴重背離了中國的國情,他們出則在國外的講壇上以中國的社會精英自得,入則以西方學術流派在中國的代理人自居。他們可以無視為學費自殺的悲劇坐在真皮沙發上閉目養神,也可以在電視上向那些為學費為醫療費而愁眉緊鎖的人們耐心細致地大講人文關懷!更有某些大學里大權在握的權勢人物,利用時下大學行政化的某些弊端,把自己手中的權力資源變成可資利用的資本,在教育領域也搞起了腐敗行為!
建設“和諧社會”,當然需要政府的努力,但也需要民眾以“和諧心態”呼應。這種“和諧心態”,應該是這樣一種道德自覺:一部分人在提高生活水準的時候,決不能心安理得地讓另一部分人支付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