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偉良 唐 宋
春潮涌動的3月,穿行安徽、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等中部六省,記者感覺到前所未有的奮進鼓點,正在中部人心中激蕩。
中部崛起,會不會是一廂情愿?
——承接先發地區的產業轉移加速工業化,中部崛起前景可期
武漢市市長李憲生曾在全國人代會上發問“武漢在哪里?”把武漢發展相對滯后的窘態擺在了世人面前:在全國副省級以上城市中,改革開放之初綜合經濟實力排名第四的“大武漢”,到2003年下滑到第十一位,落到了青島和寧波之后。
武漢是中部地區的縮影。2001年至2003年,中部六省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分別低于東、西部1.8和0.4個百分點;與東部十省市地區生產總值之比由1990年的 1:2.1擴大到2003年的1:2.8,人均生產總值的差距相應由1:1.7擴大到1:2.3。
“中部經濟進一步塌陷的話,對全國的經濟發展將會帶來很大的牽制,將會把東西部的經濟發展割裂開來,對南北經濟的合作帶來影響。”河南省委書記徐光春說。
一年來,醞釀已久的“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提升為國家戰略。這讓中部省份的人們備感振奮。與此同時,人們也在問:“中部崛起會不會是一廂情愿?”
江西的實踐頗有啟示意義。早在2001年,江西就提出“在中部崛起”的發展構想。此前,江西的主要經濟指標,就是與中部的一些省份也無法可比。可是到2004年,江西地區生產總值達3500億元,比上年增長13.2%,超過“十五”計劃預期目標,500億元;外資項目數、合同外資、實際利用外資3項指標在中部六省位居第一。
江西何以能先行一步?重要的一條,就是成功利用了后發優勢。江西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汪玉奇說,后發地區大力承按先發地區的產業轉移,帶動自身工業化進程,是加快發展、迅速趕上先發地區的一個基本動力和重要途徑。
安徽省政府研究室主任吳克明說,國外向我國產業轉移和沿海向內地產業轉移的兩大趨勢匯合,使中部正成為承接國內外發達地區產業轉移的熱土。安徽現在引進的內資一年達500億元以上,大都是沿海地區轉移過來的。不少專家指出,促進中部崛起的時機已經逐漸成熟。
中部崛起靠什么?
——國家的特殊優惠政策并不是促進中部發展的重點,中部真正崛起還要靠“自動”
“西部大開發和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戰略的實施,中央都出臺了資金、項目等扶持政策,但到目前為止,中部崛起戰略依然是‘有方針,無政策。”采訪中記者注意到,一些人在焦急地等待中央促進中部崛起的支持政策。
事實上,中央已經采取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對糧食生產、農業基礎設施和能源建設等方面,支持力度不斷加大。目前,國家發改委已初步制定5個方面的政策,支持中部崛起。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接軌,政策均等是一種必然,中央對任何一個地區提供優惠政策的空間都將有限。”湖北人認為,中部崛起要有國家的“啟動”,也需東部的“拉動”,但更應靠中部的“自動”。
“九省通衢”、“魚米之鄉”、老工業基地,糊北擁有昔日的輝煌和奮起的底氣。但是計劃經濟“向上伸手”的惰性,使湖北過去失去了不少機遇。反思中,湖北上下形成共識:要牢牢把握機遇,努力走在中西部地區發展的前列。
武漢市硚口區古田工業區位于中心城區,是武漢老工業基地的一個縮影。這里一度舉步維艱:區內220家企業多數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3萬多人下崗,47萬平方米廠房和設備閑置。武漢市沒有怨天尤人、觀望等待。他們探索出了建設都市工業園區路子——退出舊的二產,進入新二產,通過成片改造老企業來發展都市工業。目前武漢在古田工業區建成了3萬平方米的漢正街都市工業園區,完成了11家國有工業企業的收購改制,妥善分流安置1萬余職工,共引進企業40家,其中23家已經投入生產。
中央提出促進中部崛起戰略,本身就是一種對中部的國際性大“營銷”,將推動各類要素向中部地區流動。資本“聞”到了中部的機會。2004年,南昌高新技術開發區實際利用外資從2001年的1774萬美元增長到1.25億美元,相當于2001年的7.1倍;實際利用內資從2001年的 7.7億元人民幣增長到22億元人民幣,相當于2001年的 2.9倍。
“河南要抓住機遇,努力趕上中部崛起這班車,不能誤點!”河南提出要以“中原崛起”來帶動和配合整個“中部崛起”戰略部署的實施。
湖南、江西、安徽利用區位優勢,紛紛制定戰略,在交通、產業、體制等方面實現與長三角、珠三角等發達地區全面對接,接受輻射,加快發展。作為資源型地區和老工業基地的山西省,立足本地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正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打造國家的新型能源和工業基地。
崛起之路如何走?
——汲取東部經驗,少走發展彎路,趟出一條有中部特色的協調發展之路
中部崛起的實質,是要加快發展,縮小同東部的差距。但是,崛起之路如何走?
“汲取東部經驗,少走發展彎路,這也是中部的后發優勢。”接受采訪的官員、學者不約而同地說,發展不能再走惟GDP論的老路,應借鑒東部成功經驗,努力趟出一條有中部特色的協調發展之路。
安徽蕪湖經濟技術開發區位于長江的東岸。作為我國內陸中等城市惟一設立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蕪湖開發區對項目“求賢若渴”。“承接產業轉移,絕不承接污染轉移!”造紙印染企業一一被拒。來自印度的一個10億元的短粘膠纖維項目,也嚴格按法律程序,先做環評,再開工。“破壞了環境,無顏見‘江東父老!”管委會負責人說。“抓工業的同時,絕不放棄農業,還要想辦法讓農業更好地振興起來。”徐光春說。中部的底色是農業,確保國家糧食安全,關健靠中部。中部不能走犧牲農業發展工業的彎路。要以工業化帶動農業產業化,以農業產業化促進工業化。河南漯河的探索引人注目。作為中原腹地的傳統糧倉,漯河市把食品加工業培育成了當地的主導產業:聚集了近 6000家食品加工企業,年產值超過億元的多達30多家,其中有全國最大的肉類加工企業雙匯集團、全國最大的方便面生產企業之一南街村集團。日前,這些企業每年“吃掉”原糧220萬噸,是全市糧食總產量的近2倍,年轉化生豬1200萬頭,是全市飼養量的4倍
“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成了經濟繁榮的代名詞。觀察東部經濟的高速發展,重要引擎就是城市群,上海、香港、廣州、深圳、北京、天津成了各區域城市群的“領頭羊”。中部則缺少這樣的區域經濟龍頭城市。摸準了發展軟肋,武漢城市圈,以鄭州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長沙-株洲-湘潭-體化,安徽沿江城市群,南昌-九江工業走廊,都正在合縱連橫“擴軍備戰”,構造中部崛起的戰略支點。
“中部地區新發展契機到來了!”經濟版圖歷來是靠人改寫的,按照科學發展觀堅持不懈地干下去,中部崛起前景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