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生
據報道,上海市一位病人家屬因在開刀前不敢簽下醫院開具的三份“生死合同”,而只得再將病人抬回家。令病家想不明白的是,難道開刀的風險應該由病家來承擔?面對病家的顧慮,專家給出建議:不必過分擔憂。
這是一位患先天性髖關節脫落癥的女青年,幾次大手術都未獲成功。近日,她住進某醫院進行一。次新的手術,醫院在于術前幾天找家屬談話,要求簽署三份“合同”。其一,輸血方面出現問題,院方不承擔任何責任;其二,手術風險方面,如果開刀中出現感染、發炎、安裝的人工髖關節發生排異現象等,院方不承擔責任;其三,麻醉方面,考慮擬用半身麻醉,萬一不行,就用全麻,麻醉方面如果出現意外,院方不承擔責任。
不少病人家屬認為,相對醫院來說,患者無疑屬于弱勢群體,如果刁;簽字,院方就不給開刀,耽擱了病情和生命,最終倒霉的還是病人。所以,人們一般對此的習慣思維是,醫生讓簽字就簽字,不簽字的是少數。
醫院的這類“合同”是否合法合理?法律專家認為,醫院用病人家屬簽字的方式告知手術中的風險,應該說是合理的。但是,如果在手術中,由于醫院的過錯而造成病人損害的,就不能因病人家屬已簽字而免除責任。而對一些急危病人(如車禍重傷員等),法律規定了醫生救死扶傷的義務和特殊干預權,就算病人家屬不簽字,醫生也必須進行手術。
專家指出,手術后如果出現醫患糾紛,經醫療鑒定或司法鑒定后,明確是院方過錯的話,醫院與病家所簽的免責條款無效,并將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也明確了醫患糾紛中的舉證責任倒置原則,醫院對自己是否存在過錯,將承擔舉證責任。所以,對醫院與病家簽定“生死合同”的習慣做法,病家不必過分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