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功
幾年前,安頓的《絕對隱私》曾經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現如今,這本曝光現代人隱私的訪談錄被再次搬上銀屏,更是引起了人們對個人隱私的大討論。的確,現代社會的浮躁與快節奏,讓人們對生活充滿了彷徨和無助,在這樣的背景下,情感隱私的存在更使人增添了心理上的負擔。隱私一經說出口,就仿佛卸掉重重的包袱一般,整個人都會在那時頓感輕松。于是,傾訴成為了現代人發自心底的一種渴望。當心里的隱私壓得讓你喘不過氣來的時候,你敢把它交出去嗎?
途徑一:找個知已訴衷腸
風險指數:★★★★
減壓指數:★★★★
主訴人:林女士 32歲 公司會計
林女士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可是在一次出差的時候,與上司產生了婚外情。事后林女士對丈夫深感愧疚,可是一種自己也說不清楚的原因,她與上司的這種關系當斷不斷地一直保持到現在,林女士在欲罷不能中身心備受煎熬。在最苦悶的時候,她將自己的故事向自己的知心好友王女士傾訴。出于一種信任,林女士并未囑咐王女士不要把自己的事情講出去,誰知王女士卻將此事講給了另一個圈中好友吳女士。當吳女士出于關心向林女士進行詢問時,毫無心理準備的林女士頓時覺得很不安,盡管吳女士也是她很好的朋友,但這種狀況還是讓她非常尷尬。林女士沒有去質問王女士,是因為她不想把這件事搞得很嚴重。她希望這件事情能在王女士以及其他知道此事的人心中會隨著時間而漸漸淡去。為此,她的心理上不知不覺地蒙上了一層陰影。每當朋友聚會時,林女士甚至不敢去抬頭正視別人的目光,也不再習慣像以前一樣高談闊論,因為她不知道還有誰已經知道了她的故事,有時別人多看她一眼她都會覺得如坐針氈,好似被人窺到了心底的秘密。漸漸地,她遠離了朋友的圈子……
點評:當隱私的壓力讓自己喘不過氣來時,與知己的交流或許是最普遍的一個選擇。一吐為快之后,容易在自己心理上留下一種隱患,同時,你所信任的朋友的為人也決定著你的隱私的是否擁有絕對的保密性。正是基于這些原因,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和知己交流的勇氣。
途徑二:上電視露露臉
風險指數:★★★★
減壓指數:★★★
主訴人:小雅 28歲 職員
每個女孩子都想嫁個白馬王子,我也不例外。所以,當一個年輕的老板向我暗送秋波時,我開始在他和男友之間搖擺不定,男朋友的嘲諷讓我更加傾向了老板。沒想到,老板只不過是和我玩一場戀愛游戲,我很受傷。我和老板的戀情并沒有在公司公開過,可同事多多少少察覺了一些,最后被傳得很不堪,我想辟謠。
所以,我決定上一檔電視里的情感節目。在節目里,我將自己的這一段情感經歷說了一下,想到以前男朋友對我的好,我在電視里流淚了,我只好對自己辜負了這么一個好男人,一遍遍地表示后悔。
節目播出以后,公司里沒有嚼舌頭的人了,我這時才辭職,也不算灰溜溜地逃走。不過,最讓我開心的是,男友看了節目之后原諒了我,決定和我重新開始。所以,有時說出你的隱私,才是最好的辦法。
點評:這是一種比較“時髦”和“現代”的傾訴情感隱私的方式。但是這種方式需要你有足夠的勇氣和智慧。做得好了,你可以“名利雙收”,做得不好,只會讓人覺得你在“販賣真情”,讓你剛跳出情感的陷阱,又落入了輿論的漩渦。
途徑三:網絡日記表心聲
風險指數:★★
減壓指數:★★★
主訴人:李熙 女 33歲 機關會計
我性格很內向,在單位,除了工作上的事,很少講話。我先生的工作是軟件編程,他也是性格沉默的人。剛結婚的時候,每天回到家,聽著他噼里啪啦敲鍵盤的聲音,我簡直想發瘋。
以前,我只是一個人呆著跟自己較勁。3年前的一天,聽晚間節目,很多人打電話向主持人傾訴,一個30多歲的女人說,自己發泄的途徑就是寫日記,貼在BBS上,有很多網友和她分享共同的心情,這讓她覺得很快樂。我第一次聽說“BBS”這個名詞,從此,我把自己的不愉快發到網絡上,沒想到有很多人把他們的感受也貼在我的帖子下面。
其實內容無非是一個怨婦的一些嘮叨,但對我來說,這比任何東西都能緩解我的情緒。當我為自己的想法無法做出正確判斷時,我可以用網友的“支持率”堅定自己的信心;當自己在上面發泄苦悶時,會得到許多人的關心和鼓勵;當生活中有解不開的結時,更有許多熱心的網友為我獻計獻策。世界上有這些陌生人在分擔著我的煩惱,這讓我很開心。我不喜歡跟朋友傾訴,繁華城市的陰暗面總是欲蓋彌彰。可能是我悲觀,我認為人是最不可靠的動物,我需要傾訴,但不想被人看穿心靈世界。
點評:作為一個抱著傾訴欲望的人來講,你若想在網絡上尋得一個很好的傾聽者,是有著不小的難度的。尤其是在現在快節奏的都市當中,網絡上的群體多以發泄自己的忿悶為主,這使得所謂的“傾訴者”的人數要更多一些,而對于一些在網絡上暢游的人來講,聊天室及OICQ已越來越多地成為“網戀”的溫床。
途徑四:午夜電波“喋喋不休”
風險指數:★
減壓指數:★★
主訴人:張文冰 男 21歲
某重點大學學生
2年前我從一個小鄉鎮考到這所重點大學。上大學之前我一直很有信心,覺得世上沒有靠勤奮解決不了的事,但現實改變了我的想法。大學的學習不會讓我太頭痛,我的軟肋是情感,也許越在乎的東西就越不懂得如何面對。
我喜歡上班里的一位女生,可她太優秀了,怕被拒絕,我一直不敢跟她表白。不久,她和外系的一個男生走到了一起。當我看到他們牽手走在校園時,我整個人都蔫了。怕被人笑話,我不敢對朋友講,也找不到地方痛哭一場,憋得心里太難過了。
那天晚上,我照例躺在床上聽電臺的節目,聽著那些情感傾訴,我心里特別有共鳴。于是我溜出宿舍,在校園角落找了個公用電話,打給電臺跟主持人聊了近20分鐘。放下電話后,我長舒了一口氣,心里舒坦了許多。雖然后面打進電話的聽眾說我有點“喋喋不休”,但我不生氣,長久以來的心事隨著午夜的電波消解了許多。
點評:面對現實世界,絕大多數人缺少面對陌生人陳述自己隱私的勇氣。相比之下,電話中的交流則讓人覺得更安全,用聲音通過電波進行交流之后,沒有人知道訴說的人是誰,但同時,他的故事也許還會被編輯整理成鉛字,然后被無數人閱讀,而傾訴者始終相信,知曉了他的故事的人中,肯定會有人理解他,會與他產生共鳴。這種也許只是虛幻的“一廂情愿”,卻足以讓人們傾訴的欲望得到滿足。
途徑五:把自己交給心理醫生
風險指數:★★
減壓指數:★★★★★
主訴人:葉女士 33歲 記者
葉女士在一家傳媒機構工作,由于競爭激烈,幾乎每天都得工作到晚上9時后。但是丈夫不理解也不欣賞這樣一個工作忙的太太,終于有一天葉女士發現丈夫有了外遇。她反省自己對丈夫疏于關心有過錯,于是表示只要丈夫與情人一刀兩斷就不計前嫌,卻不料丈夫卻表示寧可選擇情人而放棄她。葉女士更加拼命地工作,以期忘記痛苦。然而近來,感情的失敗和沉重的精神壓力令她感到工作起來十分吃力,甚至越來越沒有信心,曾經一度感到自己要崩潰了。
終于有一天,葉女士決定去看心理門診。在她的設想中,心理門診是個神秘的地方,好像電影《沉默的羔羊》中表現的場景:在一間完全封閉的房間里有一個長長的桌子,患者坐在桌子的一邊,心理醫生坐在另一邊,一旁架著一臺攝像機,而心理醫生則一邊面無表情地問這問那,一邊飛快地在某種表格上填寫一些神秘的數據,最后再得出莫名其妙的分析結果。想著都恐怖!葉女士想。但她還是忐忑不安地來到醫院,可讓她沒想到的是,跟其它普通科室一樣,在掛號、候診、護士叫號之后,她被領進一間比普通科室還要普通的房間,穿著白制服坐在診桌后面是一位看上去很年輕的醫生。葉女士有些失望,她幾乎相信了一個說法:心理醫生就是憑著一張嘴來開導患者的。不過,一個小時后,當葉女士手里拿著藥品處方單和治療繳費單從診室走出來的時候,她的心情和看法都徹底改變了:至少,該交的費用中,每一分錢都值得!
經過幾次診療,兩個月后,葉女士又恢復了工作上的自信和活力。
點評:作為情感隱私的所有者,如果你的隱私確實已對你的生活和健康產生了影響,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勢在必行。但是,醫生畢竟只是醫生,心理醫生通過傾聽、分析、交流、誘導等手段,為你減壓和治療,但按不按照他的建議做,則是你的事情,因此,療效如何,最終要通過你的配合。值得告訴你的是,在醫生的職業道德中,醫生為病人保護隱私是醫德的一個體現,因此你大可不必為自己的隱私遭遇泄露而憂心忡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