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幸
成長型中小企業的融資能力是指在一定的經濟金融條件下,一個企業可能融通資金的規模大小。融資能力與企業價值成正比,融資能力越高,企業的價值越大,企業融資策劃與運作方案就越容易成功。因此,成長型中小企業的融資能力是保持中小企業的持續成長性的關鍵性因素,這對于許多漸進成長型的中小企業發展成為高成長型企業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
一、成長型中小企業的融資能力構成
成長型中小企業的融資能力由主要內源融資能力和外源融資能力構成,外源融資能力又可分為負債融資能力和權益融資能力。中小企業的融資能力通過相關因素的分析,可以大致確定企業從這三種來源獲得資金的能力,從而對中小企業的融資能力有一個比較清楚的認識。
1、內源融資能力構成:企業內源融資能力就是企業在不斷將自己的儲蓄轉化為投資的過程中,將其所獲得的收入和利潤重新投入到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參加資金再循環的能力,它主要決定于中小企業的利潤水平、凈資產規模及相關的財務政策(如股利政策、折舊政策)等因素。
2、外源融資能力構成:外源融資能力是指企業通過不同融資方式從企業外部所獲得的可用資金的能力。外源融資對企業的資本形成具有高效性、靈活性、大量性和集中性的特點。外源融資的能力取決于中小企業的信譽、經營狀況和金融市場的資金供求變化等。
(1)負債融資能力:就是中小企業通過舉債的方式所能獲得的資金的能力,其主要取決于企業的盈利水平和資金來源結構。
一般而言,行業平均負債與權益比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業的信譽狀況與財務風險以及債權人對該行業可以接受的財務風險程度,它是企業籌措外部資金的一個限制條件。企業的總負債能力由總的股東權益乘以行業平均負債與權益比率,最后用總負債能力減去現有的總負債得到企業新的負債能力。
(2)權益融資能力: 即企業通過發行新股或以其他萬式增資獲得資金的能力。
二、成長型中小企業融資能力缺乏的內在約束因素分析
我國目前資本市場有不少為成長型中小企業提供資金的機構,政府也出臺了多項政策措施鼓勵和支持成長型中小企業的發展。應當說,成長型中小企業的外部融資環境已得到了大大的改善,但實際情況是許多成長型中小企業仍然得不到有效的資金支持,這往往與自身的融資能力缺欠有關。具體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缺乏企業戰略規劃和戰略管理。
2、產業組織結構轉換的戰略瓶頸。
3、嚴重缺乏與資本市場溝通的能力。
4、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強。
5、整體人員素質較低和管理效率低下。
三、成長型中小企業自身提升融資能力的路徑選擇
在實踐中成長型中小企業自身提升融資能力應注意以下方面的關鍵性問題:
1、加快產權制度改革,規范企業治理結構,這是成長型中小企業自身提高融資能力的重要前提
2、制定有效的企業經營戰略,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從根本上提高中小企業的盈利能力。為了及時搶占市場,中小企業在產品開發等方面要特別重視效率觀念,針對市場縫隙迅速出擊,并確保新產品一次性入市成功。進入市場后盡量縮短產品投入期,延長產品成熟期,并及時進行產品的更新換代。在推出新產品時注意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重點可以關注高新技術、社區服務和與骨干大型企業的配套。
3、規范財務管理體系,創新財務管理模式,以提高企業的內源融資能力。重點進行庫存結構和應收賬款專項分析,評價企業過去的經營成果,衡量企業目前的財務狀況,預測企業未來的發展趨勢,以規范化的財務管理促進企業資金運營能力保持持續良性循環。
4、加強學習融資知識,提高開發利用新的融資渠道和融資工具的能力。靈活運用天使資金、創業基金、向金融機構貸款、杠桿收購、上市融資、增資擴股和發展的融資體制等債務融資和股權融資方式以及補貼、貼息、減免稅、擔保、政策性保險等政策優惠。
5、借助中小企業融資的管理診斷制度,提升融資資信。通過管理診斷對受診企業進行合理、科學的評價逐步提高中小企業的管理水平和企業能力,財務能力、企業家能力、管理能力、生廣能力、營銷能力、研發能力、原材料供應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等,最終提升企業的融資資信。
6、善于發揮企業集群系統融資的比較優勢,降低融資成本。,集群內企業集群系統融資具有天然的比較優勢。同時,群內企業的相關性使得他們來往密切,彼此之間非常了解,兩個企業之間或多個企業之間提供擔保成為可能,而且會在兩個或多個企業之間就可能更容易激發一些新的資金融通的方式。
作者單位:廣西財經學院金融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