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 勤
化垃圾、風力為能源
扶搖直上的油價,讓世界一再陷入窘境。不過,在北歐的丹麥政府早已經意識到長年累月依賴石油不僅不環保,長遠來說也不是最有經濟效益的方法。
丹麥的山索島(Samso Island)于1997年就贏得了全國能源再生島的美稱,島上的4400位居民更在7年前立志要在2008年到來以前,向礦物燃料說再見,全面采用再生能源供應全島之能源需求。
小島立志能源再生:山索島面積只有114平方公里,民情純樸,居民主要以務農為生,其出產的蔬菜及馬鈴薯全國乃至全世界馳名。可是自從1997年贏得全國能源再生島的美名后,山索島的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木屑及秸稈燃燒產熱等項目,更成為世界很多先進國家包括日本前來考察的對象。難能可貴的是,山索島居民在能源再生方面的努力一直是自發的。在贏得全丹麥能源再生島美譽后,山索能源及環境辦公署更草擬了一個10年能源再生發展藍圖,發誓要在2008年把這個美麗的小島變成100%的能源再生島。
山索能源及環境辦公署的顧問索倫?赫爾曼森(Soren Hermansen)表示,目前島上4間供熱廠,分別以木屑及秸稈生物燃料生產熱源,能夠為1000戶居民提供熱源,島上另外250戶人家各自擁有自己的木屑及秸稈燃燒供熱系統。山索島的電源,主要是由風力發電機所提供。這座小島共有11座風力發電機,其中的10座設在海上。這些風力發電機每年可發電2800萬千瓦。“我們除了可以自供外,每年還有多余的電源銷售到日德蘭半島。”
民間努力的結晶:值得一提的是,山索島上的大規模風力發電并非由丹麥政府所擁有。在丹麥,政府是不能從電供、水供等等關系大眾基本設施的事業上賺取盈利的。山索島上的風力發電機,皆由一些農人群體或組織通過建立投資合作社、成為股東所擁有。索倫說,陸地上的風力發電機比海上的小2.3倍,而用在建設風力發電機所消耗的能源,可以在半年內回收。能源再生計劃開始的第一年,索倫與他的伙伴們花了很多時間在傳播有關能源再生的信息。他們挨家挨戶地向民眾講解能源再生的概念。“人民自動自發積極參與,是因為他們認為有這樣的需要。這個計劃為山索島上的居民制造了一些就業機會。我們每年平均會雇用大約30位兼職員工。現在島上也有一些制造太陽能板的工廠。”他說,今日的山索島,其電源已經100%由風力發電,70%的熱源由供熱廠所提供,只有30%的熱源還是用石油生產。這30%熱源由日德蘭半島輸入,耗資約2500萬丹麥克朗。“在推動能源再生以前,我們每年必須花費5500萬丹麥克朗,從日德蘭半島輸入島上所需能源。現在能源再生計劃為我們節省不少。”
垃圾的再生:從生態環境視角而言,垃圾是污染源;但從資源方面來看,垃圾可能是地球上唯一不斷增長的可再生資源。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就有一家垃圾焚燒發電廠——阿瑪垃圾焚燒發電廠,負責回收5個市政府管轄區內的垃圾,將之燃燒及發電供熱。這5個市政府管轄的范圍內共有3.6萬個商業機構。53.5萬人口讓阿瑪垃圾焚燒發電廠每年平均回收43.5萬噸垃圾,并用以生產熱源及電源,為哥本哈根14萬戶人家提供熱源與電源。2004年,該廠所焚燒的垃圾焚量一共生產了1.5億千瓦單位的電源及2930熱效能。這些熱源及電源除了可以銷售外,還可以換取其它物品。
阿瑪垃圾焚燒發電廠內擁有25至30個小型焚化爐。廠本身也擁有10個再循環中心。再循環中心于2004年一共回收了11.88萬噸可再循環資源。每天有500輛貨柜車進出發電廠,把各住宅區、購物中心、商業中心及工業區的垃圾資源載進來焚化。從2002年至2004年,阿瑪垃圾焚燒發電廠所回收的垃圾中,用作再循環用途的比率幅度比用作焚化的比率來得高。
值得一提的是,這所坐落在哥本哈根市中心的垃圾焚燒發電廠自設立至今不曾接過附近居民的任何投訴,包括垃圾異味,或其他相關污染的投訴。這也顯示了,在丹麥,垃圾焚燒發電廠已經采用了高度的凈化技術。該廠每年排出的二惡英(無色無味有機氣體,毒性最劇)為10毫克/立方米,符合歐盟所設定的標準。焚燒過程中產生的灰塵每年也是區區的每立方米2毫克,不足以造成嚴重的污染問題。也就是說,有關焚化爐或焚燒垃圾發電廠造成污染或影響市容美觀的問題,在丹麥已經不再是問題。全丹麥今天共有30個焚化爐。
垃圾焚燒后所產生的淤泥也將經過2至4個月的化學分解過程,之后便可用作鋪路、建筑等用途。這是建筑業最好的材料之一。而焚燒發電廠暫時沒有進行處理的有害垃圾,則運到挪威去處理。
垃圾不怕多,還要進口:丹麥的稅務制度導致很多垃圾用作再循環用途。為了發電,有時還得節省使用回收的垃圾。為此,丹麥想到了向鄰國輸入垃圾作為發電用途。于是,他們把目標瞄向了瑞典南部的第三大城市馬爾默,因為那里有的是垃圾。
這真是有趣的現象,當許多國家正在為如何處理日愈增加的垃圾問題而煩惱時,丹麥竟然為垃圾不夠多而煩惱。
垃圾變能源,在丹麥已經不再是天方夜譚。以阿瑪垃圾焚燒發電廠為例,僅2004年全年總收入為3.56億丹麥克朗。該廠全年的總開銷為3.18億丹麥克朗。
垃圾中心門庭若市:與哥本哈根市政府一樣,坐落在日德蘭半島第二大城市奧爾胡斯的奧德市政府也設有垃圾再循環中心。中午過后來到奧德市政府的垃圾再循環中心,你會發現這樣一個奇觀:很多居民會自動自發駕著裝有拖格的私人轎車來到這個再循環中心,把車子停放在已經分門別類的大型資源回收桶處,再把從家里載來的垃圾放在這些大桶內。
實際上,奧德市政府垃圾再循環中心與丹麥其他地區的垃圾再循環中心一樣“門庭若市”,這與丹麥政府在推動再循環運動的政策有關。原來,凡是貫徹市政府再循環計劃的居民,每年都可以獲得50克朗的稅務回扣。
風力,新時代能源:風力發電(wind turbine)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每年10億美元的市場在成長,到了2001年已經超過了60億美元。另外,太陽能發電市場也在2000年達到10億美元。除了這兩項能源再生技術,生物性轉換(bio mass)水蒸氣的氣態化、廢氣、河川水流能源、地熱、海洋能源轉換?穴OEC?雪技術等等也正朝向實用化發展。
今天的丹麥在風力發電領域占有領導地位。它目前更擁有世界最大的海上風電場。風力發電機工業是繼丹麥船業及農業之后的第三大經濟來源。今天全丹麥大約有7000個風力發電機,每年共生產311.7萬千瓦單位電量,其中的75%為私人所擁有。2004年,風力發電占丹麥全國電源供應的20%,較歐洲的2.4%還要高。放眼2008年,丹麥25%電源將由風力發電生產。
養豬王國
豬不臟,看你怎么養:經過100年的發展,丹麥的養豬業已經成為這個北歐國家的經濟支柱之一。丹麥是全世界最大的豬肉出產國,主要的國際市場有德國、英國、法國、意大利、日本、美國、東歐等等。
今天丹麥的人口共有530多萬人,但豬肉產量次于中國、美國、德國、西班牙、法國、巴西等大國,出口量更是世界第一,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強勁的競爭力。丹麥國家養豬業的成功,主要原因是其高水平的專業化及服務化系統,重視豬種的育種、采取科學配方飼養等等。
丹麥擁有2500萬頭豬,每年所宰殺的豬只從1998年的平均77.2公斤增加至2004年的78公斤。但是走進這個被國際社會公認的“養豬王國”,人們的視線內竟然看不到豬的影子。
原來,這些豬都像人類一樣,住在“屋內”,難怪習慣了一般養豬場情景的到訪者,都想象不到丹麥的豬是如何生活在室內的。這類的“室內”養豬場,遍布丹麥郊區。
Svend Aage Lyng by/Pedersen養豬場坐落在丹麥第二大城市——奧爾胡斯西南部的法斯特魯普(Fastrup),從外表看去,紅色的磚屋不論怎么看,都不像是一座養豬場。在參觀豬場前,必須按主人要求穿上衛生外衣,套上橡膠長靴,雙手還得用肥皂洗干凈!
豬還怕人臟:主人說,這是丹麥政府規定下來的,主要是預防訪客把細菌傳染給豬。當真是人怕豬臟?豬還怕人臟呢!
豬欄內容各有不同,有母豬欄、成豬欄和小豬欄。哺乳小豬的母豬一般都被放在一個鐵框里,鐵框的大小,正好是母豬體積的大小,所以母豬除了前進、后退與蹲下外,再也不能有太大的動作了。為此,丹麥現在也有一種聲音,即是針對豬(動物)的福利問題,建議以有機方式飼養,讓豬回到大自然空間。他們認為,以鐵框框住母豬是很不人道的做法。
Svend Aage Lyngby/Pedersen養豬場總面積為110公頃,一共飼養了450頭母豬、2000只成年豬及3只公豬。其中一半的豬是在養到7至8公斤時便出售。該農場每年售出2000只成年豬,總生產量為2萬頭。但是,難以想象的是,打理養豬場的只有3名員工。
主人說,由于丹麥政府嚴格管制養豬業,以確保丹麥出產的豬肉是高品質的豬肉,因此業者不僅得定時為豬打預防針(一年12次),而且還必須定時提交相關的報告。丹麥的法律規定1公頃土地只可以飼養50頭豬,借以控制畜牧業排放出來的排泄物造成環境污染的問題,豬場的排泄物則被收集用作農耕有機肥料。
近年來,丹麥養豬業成為了該國的一項政治課題,丹麥國會不停探討的,是如何解決撒在農田上發出陣陣臭味的糞肥問題。Svend Aage Lyngby/Pedersen養豬場,除了展現丹麥人典型的“室內”養豬法外,主人與當地一些豬農也自發性地把豬糞轉化為生化氣體——甲醇,再用甲醇生產熱源,在冬天時為豬場及住家提供熱氣,這方面的努力是相當引人注目的。主人說,采用這種科技處理的糞肥不會有異味,但整套系統耗資80萬克朗,大約10年后回本。豬場主人說,“ 以這個科技生產的糞肥比較干涸,所以其所發出的臭味相對減少。在采用生化氣體之前,我們用柴油生產熱源,但后來也因為采用了這個科技,而獲得政府免稅10年。”
這就是丹麥政府“通過稅務管理環境”的做法。丹麥人必須繳交“綠色”稅務,而這種稅務的用意與環境保護息息相關。
根據規定,廠主、豬農每年都必須向政府申請更新執照,在獲得更新執照以前,養豬場必須符合政府所規定的衛生及環保條例。
化臭氣為能源:今天,丹麥的豬肉生產量雖然比過去15年提高了54%,但是空氣中大量釋放的氮成份卻有增無減。于是,丹麥政界及媒體近年來紛紛聚焦養豬業的生產及作業環境是否符合標準的問題,業者在面對執法當局時也不敢怠慢。
丹麥全國豬只生產委員會在其2004年的常年報告中建議政府規定豬場釋放氮的比率,同時,極力推廣動物福利運動,其中包括擴大養豬場的空間。丹麥政府于2004年推動“水生環境行動計劃3”,期望減少排入水源處及湖內的磷、氮、氨成分,以及減少養豬業造成的臭味問題。“水生環境行動計劃3”將推行至2015年。
2001年,丹麥農業領域排放的氨高達3.27萬噸,為此,丹麥政府設定目標,要在2009年以前將氨減至25%。丹麥政府也在2005年1月開始推行氨排放稅收,凡排放1公斤磷酸鹽,就必須繳付4克朗的稅。這項稅務將使養豬業成本增加約4.6萬克朗。
目前部分用作“水生環境行動計劃3”的基金也將用于減少豬飼料中磷的研究工作。如果技術上可行,丹麥政府希望管制家禽肥料,以期減少氮的排放。另外,在距離大自然環境300米的緩沖地帶,也是不允許擴充家禽畜牧活動的。在解決養豬業造成的臭味問題上,丹麥全國豬只生產委員會也配合政府進行有關凈化空氣中氨及臭味的研究工作。
海外星云 2005年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