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照征
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對外經濟貿易事業的發展贏得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和更好的機遇,但是入世后我們仍然避免不了國外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的歧視性反傾銷的訴訟。對此,作為企業在面對國外的反傾銷指控時,要加強對世貿組織規則的認識,積極探討、研究應對國外反傾銷訴訟的對策,學會利用世貿組織所賦予的權力來維護自身的利益。
一、“反傾銷”的理論涵義及其界定
從理論上說,“反傾銷”是針對傾銷的存在而實施的,所以對于傾銷含義的理解和確認是分析反傾銷政策的基礎。傾銷的經濟學含義是指出口商以低于本國國內市場價格或成本的價格向國外市場銷售商品的行為。在國際貿易實踐中,傾銷被認為是價格歧視的一種體現,即出口商對某種商品在國內市場實行高價而在國外市場低價拋售。“反傾銷”是進口國抵制傾銷和消除傾銷危害的一種合法手段,能夠很好地維護進口國的經濟秩序和保護進口國企業的利益。“反傾銷”制度建立的本意是為了維護全球市場公平有序的競爭,反對價格歧視和惡意的掠奪性傾銷行為,通過“反傾銷”的手段使得各成員國能夠長期穩定地遵守WTO規則。但“反傾銷”措施的實施必須在合理適度的范圍內進行,超過了合理的范圍,便會成為一種貿易保護主義的政策。如今,許多歐美國家正在將“反傾銷”演化成為用來保護本國產業、限制外國產品進口的一種重要措施。
二、屢遭“反傾銷”訴訟的背景分析
近些年來,中國企業面臨的反傾銷案例數量逐年遞增,范圍不斷擴大,涉及一系列重要的化工、礦產、機電、醫藥和紡織品等出口產品。國外反傾銷訴訟使我國企業背上了沉重的應訴負擔,使中國出口產品面臨喪失大片國際市場的潛在危險,從而也將影響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進程。為什么我國企業屢遭國外的“反傾銷”指控呢?其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但概括起來,原因不外乎兩個方面:來自國際上的外部原因和來自國內企業自身的內部原因。
1.來自國際上的外部原因
首先,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日益盛行。近年來,國際市場競爭異常激烈,新中國開展進出口貿易50多年來,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成就,進入了世界十大貿易國的行列。而西方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相對緩慢,貿易逆差上升,各國為了維護各自的利益,害怕有競爭力的中國產品占領其市場,紛紛采用反傾銷作為“合法”的保護手段,來排擠、抵制中國商品。而那些非歐美國家擔心中國產品被擠出歐美市場后轉向它們,擴大在它們那里的市場份額,使其國內產品價格進一步下降,因此也仿效美國、歐盟和加拿大對這些產品進行反傾銷的起訴和調查,形成對中國產品的圍攻之勢。
其次,歐美等國將中國視為“非市場經濟國家”,設置“替代國”制度。歐美國家把中國排除在“市場經濟國家”以外,他們的反傾銷法都設置了一種美稱為“替代國”歐盟稱作“類比國”的制度,就是指在確定來自非市場經濟國家商品的正常價值時,進口國當局既不使用該出口國的國內銷售價格或向第三國出口的價格,也不采用出口國生產該產品的實際成本,而是選擇一個屬于市場經濟體制國家出售或生產相同或相似商品的價格作為基礎來計算其正常價值。在裁定中國出口產品是否存在傾銷行為時,就采用了替代國價格。這種特殊規定具有很大的隨意性、不合理性和歧視性,更缺乏科學性,也人為地增加了應訴難度。所選取的價格替代國往往超出被調查國的消費水平,導致了我國出口企業易被裁定傾銷或夸大傾銷的幅度。
2 .來自國內企業自身的內部原因
首先,面對外國廠商的反傾銷起訴,中國出口企業應訴不力。在遭遇國外反傾銷訴松時,我國出口企業在應訴上往往顯得軟弱和稚嫩,消極對待,輕言放棄。中國企業不敢應訴一方面是不懂反傾銷的運行機制和法律法規,另一方面是缺乏進行反傾銷訴訟的專門人才。還有一些出口企業信息不靈,反應遲鈍,延誤了應訴的有利時機,而國外反傾銷訴訟都是有一定時間限制的。涉及的相關企業對反傾銷應訴不力,助長了一些國家對華反傾銷的氣焰。
其次,部分出口企業經營不規范,低價競銷。隨著中國外貿經營權的不斷下放,國內不少大中型國有企業獲得了自主出口權,從事出口業務的中小型企業也越來越多,而中小型企業規模小,產品技術含量低、質量差,為了搶占市場,主要靠壓價競銷。他們不顧單一市場、單一產品的容量是有限的,一哄而上,結果只能是兩敗俱傷。同時,惡性競爭必將使國內行業利潤水平下降,企業元氣大傷,沒有力量進行產品、技術創新,削弱了中國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更重要的是,對某一市場某一產品的出口量劇增,又會導致商品價格的進一步下跌,最終會被國外抓住“反傾銷”的把柄。
三、我國企業的應對策略
根據對我國企業屢遭國外反傾銷指控原因的分析,可以找出應對的策略如下:
首先,充分利用世貿組織規則,爭取“市場經濟”國家地位。要充分利用WTO的《反傾銷協議》和有關國際組織關于“非市場經濟”的釋義,力求解除對中國的歧視。在1947年關貿總協定東京《反傾銷守則》的第二次釋義中指出,“只有全部或幾乎全部價格由國家制定時,方被視為非市場經濟”,世界銀行的報告中也確認中國已有90%以上的產品由市場決定價格。入世后,如果一些世貿組織成員仍把我國列入“非市場經濟”國家,任意采取“替代國”辦法,則可通過WTO的爭端解決機制來解決問題。因此,中國企業被控為傾銷時應盡量向進口國政府證明該產品所在的行業是充分按照市場機制運作的,從而使用企業的實際生產要素來確定產品的公平價值。
其次,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入世后,根據有關的規定,成員國有權參加討論和制定各種協定和規則,在討論中我們可以廣泛反映發展中國家和自身的利益要求,要努力將有利于發展中國家的思想和原則貫穿在世貿組織的反傾銷法的總體框架中。石廣生同志還在2002年全國經貿法律工作會議上指出:“近年來,國際貿易摩擦不斷出現,我們要自覺運用規則,特別要充分利用世貿組織的爭端解決機制,與新的貿易保護主義作堅決的斗爭,切實維護我國的利益。”
再次,積極應訴,勇于直面反傾銷。遇到反傾銷怎么辦?只有果斷、堅決地應訴,才能保住千辛萬苦開拓出來的國際市場,不應訴就等于自動退出國際市場,就是失敗。雖然應訴并不一定就能勝訴,但只要前去應訴,就有勝訴的希望,至少有可能降低反傾銷稅率。當反傾銷訴訟來臨時,積極應訴是企業唯一的正確選擇。應訴即使未能如愿全贏,但總比不應訴全輸好!因此,我國涉外企業要認真學習反傾銷知識,了解國外反傾銷法律及對華反傾銷的傾向,要加緊培養我國從事反傾銷訴訟的專門人才。另外,為了增強中國企業的應訴能力,并獎勵那些顧大局舍小利的堅決應訴企業,政府有必要建立反傾銷應訴基金,并制定能體現“誰應訴、誰受益”的具體措施,以充分調動企業應訴的積極性。
第四,出口企業應嚴格自律,規范管理。中國出口企業應熟悉WTO的《反傾銷協議》,在出口中嚴格自律,不要違規。要以預防為主,不打遭遇戰。為此,出口企業必須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和WTO規則辦事,建立健全的財務制度,在管理上與國際規范接軌。這是打贏國際官司的根本。反傾銷調查主要查的是價格和成本,所要求提供的進料、生產、銷售單據等記錄資料都必須是原始和真實的。在濃縮蘋果汁反傾銷案件調查中,一些出口企業連自來水、電費等生產成本記錄都收集不全,由于缺乏被國際通用標準認可的資料和證據,這些企業根本無法應對多達300多個問題的反傾銷問卷調查,因而也就失去了應訴或自我申辯的機會,直接導致國外反傾銷調查機構采用起訴方提供的證據,使得這些出口企業因被課以高稅率而失去了市場份額。
第五,改變國際市場營銷策略,防止低價競銷。發展中國家目前的產業結構和比較優勢,決定著只能主要依靠低成本和價格優勢來參與國際市場競爭。但需要重視的是一項反傾銷投訴的發生,最主要的條件之一就是進口國認為該進口產品的銷售價格低于正常價值。為此,國內企業應改變國際市場營銷策略,防止出現為了爭奪市場競相壓價的現象。要加強國際市場調研,掌握國際市場商品容量,不要突擊增大出口量,以防給人以“傾銷”的把柄。出口企業要盡可能地將現有的“以廉取勝”競爭策略轉變為“以質取勝”,要優化出口產品結構,擴大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要提高產品質量,提升競爭力。出口企業要創出自己的知名品牌,只有這樣,才能使企業在國際市場競爭中牢牢地站穩腳跟,獲得生存和發展的機會。
作者單位:山東德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