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細華
溫家寶總理2005年3月5日在十屆人大三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從當前經濟運行情況看,宏觀調控工作不能放松。今年要實行穩健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強各項宏觀經濟政策的協調配合。"這標志著實施已經7年的積極財政政策調整取向。
一、財政政策調整取向的原因
1998年以來,為了應對亞州金融危機影響和國內需求不足問題,我國實行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實踐證明,這一政策是正確的,取得了顯著成效。積極的財政政策實施,推動了我國經濟結構調整,有力地促進了經濟持續穩定快速發展,每年拉動GDP增長1.5-2個百分點。但積極財政政策的實質是擴張性的財政政策,當通貨膨脹逐漸成為影響宏觀經濟發展的壓力時,繼續實施這一政策,不僅不利于控制固定資產投資的過快增長,而且易于形成逆向調節;不僅不利于減緩通貨膨脹的趨勢,而且易于加劇投資與消費比例失調程度,加大經濟健康運行的風險和阻力。鑒于目前我國投資規模已經很大、社會資金增加較多。因此,積極財政政策應當適時轉向,由擴張性的積極財政政策轉向松緊適度的穩健財政政策。
另一方面,目前我國經濟又并非全面過熱,經濟社會發展中還有農業、教育、公共衛生、社會保障等許多薄弱環節亟待加強,而且沒有強烈信號表明近期會發生高通貨膨脹,因此,積極的財政政策不宜一下子轉向緊縮的財政政策。在這種情況下,中央提出當前實行穩健的財政政策,是符合我國現階段經濟形勢的發展變化和宏觀調控的客觀需要的,是又一次科學的相機抉擇。
二、穩健財政政策的主要內涵
實行穩健的財政政策,即中性財政政策,主要是要服從服務于改革發展大局,服從服務于中央宏觀調控大局,宏觀上既要防止通貨膨脹的苗頭繼續擴大,又要防止通貨緊縮的趨勢重新出現;既要堅決控制投資膨脹,又要努力擴大消費需求;既要對投資過熱行業降溫,又要著力支持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薄弱環節。穩健的財政政策其核心是松緊適度,著力協調,放眼長遠,其主要內涵如下幾個方面:
(一)控制赤字,但繼續保持一定財政赤字規模和長期建設國債發行規模
溫家寶總理2005年3月5日在十屆人大三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今年要適當減少財政赤字,適當減少長期建設國債發行規模。擬安排中央財政赤字3000億元,比上年減少198億元;擬發行長期建設國債800億元,比上年減少了300億元,同時增加中央預算內經常性建設投資100億元。保持上述規模財政赤字和繼續發行一定規模的長期建設國債,主要是為了加大對"三農"、社會發展、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等薄弱環節的投入,支持西部大開發、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支持老、少、邊、窮地區加快發展;還有一部分在建項目也需要國債資金繼續予以支持。另外,國家財政部2005年3月5日在十屆人大三次會議上關于2004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及2005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中指出:隨著經濟發展和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2005年預算赤字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將由2004年的2.5%下降到2%,降低0.5個百分點。
(二)著力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和國債資金投向結構,把更多的錢用在更需要的地方
為了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經濟社會發展"五個統籌"和公共財政的要求,必須著力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和國債資金投向結構。在資金安排上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有促有控。對與經濟過熱有關的、直接用于一般競爭性領域的"越位"投入,要退出來,壓下來;對屬于公共財政范疇的,涉及到財政"缺位或不到位"的,如需要加強農業、就業和社會保障、環境和生態建設、公共衛生、教育、科技等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不僅要保,還要加大投入和支持的力度,努力促進"五個統籌"和全面協調發展。并使財政支出向困難地區、困難群體和困難基層傾斜,促進構建和諧社會;向改革創新傾斜,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在資金支出的具體安排上,一是繼續加大對"三農"的投入力度;二是緩解部分縣鄉財政困難;三是加大對社會發展薄弱環節的投入;四是大力支持就業再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五是繼續增加對地方轉移支付;六是積極推進各項改革。
(三)推進改革,不再主要依靠國債投資拉動經濟增長,騰出財力用于體制和制度創新
穩健的財政政策就是要致力于推動改革,就是轉變主要依靠國債項目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方式,要按照既立足當前、又著眼長遠的原則,在繼續安排部分國債項目投資,整合預算內基本建設投資,保證一定規模中央財政投資的基礎上,適當調減國債項目投資規模,騰出一部分財力,用于大力推進體制和制度改革創新,為市場主體和經濟發展創造一個相對寬松的財稅環境,建立有利于經濟自主增長的長效機制。首先,從財政自身來講,要在保持財政收入持續穩定較快增長的基礎上,大力推進有增有減的結構性稅制改革。我國現行稅制在保證財政收入穩定增長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仍然存在不完善、不合理之處,影響稅收職能作用的發揮。要通過完善稅制,讓市場主體即企業得到的收益更多一點,不斷增強企業自我發展的能力,有利于鼓勵企業擴大投資,加快技術改造,建立經濟自主穩定增長的內在機制,不僅比政府直接投資效果更好,也符合我國稅制改革與國際接軌要求和發展趨勢。具體來說,當前必須做好四項工作:一要堅定不移地推進增值稅轉型改革;二要積極推進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合并;三要改革和完善農業稅費制度;四要繼續完善出口退稅制度。
(四)增收節支,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
增收節支,就是在總體稅負不增或略減稅負的基礎上,嚴格依法征稅,確保財政收入穩定增長;同時嚴格控制支出增長,在切實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上花大力氣、下大功夫,努力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當前,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體制改革的任務很艱巨,經濟社會發展的一些薄弱環節亟待加強,國內外政治環境也面臨一些不確定因素,需要花錢的地方還很多,增收節支工作絕對不能放松。在部分行業、部分地區投資仍然偏熱的情況下,強調增收節支還有利于控制總需求。為此,一要依法加強稅收征管,堵塞各種漏洞,切實做到應收盡收;依法清理和規范稅收優惠政策,嚴格控制減免稅。二要嚴格控制一般性支出,保證重點支出需要,各項財政支出都要精打細算。三要在繼續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建立財政資金績效評價制度,加強監督檢查,嚴格管理,堅決制止鋪張浪費、花錢大手大腳的行為,把該花的錢花好、管好、用好,切實提高財政資金使用的規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通過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來替代一定的財政資金的增量需要。四要科學使用預算執行中的超收,一般不能做剛性支出和投資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