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兵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在校大學生人數的驟增和學生法律意識的日益增強,大學生狀告學校的案件屢屢發生,呈上升趨勢,并且出現了學校敗訴的現象,學校之所以敗訴,主要原因是高校在對學生管理過程中不符合法制化的要求。用法律來約束學校行政職能和行政程序,使高校在學生管理中實現法治中化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一、建立合法的處罰程序制度
行政管理行為的合法性,不僅表現在合法的內容,而且也包括合法的形式。合法的形式是行政管理行為的有效保證。法律也規定,當事人不服具體行政行為時享有知情權和申述權,是程序上的一般做法。這種做法不僅促進了行政行為的合法性,而且也有助于保護管理相對人的合法權利。由于高校在處分學生時,學生幾乎沒有知情權和申述權,幾乎是無條件地接受處罰的結果,處于絕對的弱勢地位。因此,根據法治的精神和權利至上的理念,在處分學生時,高校必須事先通知學生本人,向學生陳述處分的根據和理由,并允許學生陳述、申辯,并在對學生做出處罰的最終決定的會議上,允許學生聽證,讓學生參與被處分的過程。對于這些系列的程序,高校必須在內容上用文字加以明確,并形成制度。
二、建立有效的申訴制度
沒有救濟就沒有權利。申訴權是救濟的重要方式,也是學生權利受到侵害之后,恢復、補救和縱自身權利的重要途徑。雖然教育法的有關規定賦予了受處分學生的申訴制度,但如何行使申訴權利則沒有相應的法律規定,缺乏可操作性,致使受處罰的學生申訴無門。目前,急需對學生申訴的機構、時效受理期限、不服申訴的救濟途徑加以說明。依筆者之見,高校應建立由教育行政部門、校方和學生共同參與、共同協調的申訴制度。比如,處分學生時事先通告學生,向學生說明處分的依據,允許學生的陳述、申述、聽證,學生享有學校對該處分進行復議的權利以及向學校的主管部門提供行政申訴的權利等等。
三、管理制度法律化
高校的管理制度依制定主體和規范內容的不同可大致分為兩類:外部制度和內部制度。外部制度指國家有關機關或部門制定的適用于教育行政或管理的法律規范性文件,或稱教育立法。包括《憲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以及《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等。就這一部分而言,我國的立法在形式上較為完備,但缺乏可操作性,并且保留了較多的“人治”色彩。《高等教育法》作為針對高等教育的特別法竟然未對高校必須依法對學生進行管理以及學生和校方的權利、義務、糾紛的解決等內容加以全面規定,不能不說是一大缺憾。而在這方面國外的立法遠遠走在我們前面:比如在英國,教育管理體制、學生、教師、家長的權利與義務等都有相應的法律規定。法國高等教育法明確規定了大學校長必須依法管理學校。同時法國的教育司法制度相當健全,學生、學生家長和學校的糾紛可能通過教育系統內部的司法制度或教育系統外部的行政訴訟制度來解決。
在我國,尚沒有規范某一大學內部管理的法。原國家教委高校學生司1990年發布《關于〈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有關條文的說明》中指出:《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是高等學校學生管理的行政法規,不能也不可能規定的太具體,各地區高教部門和各高等學校可在此《規定》的原則下,制定實施細則,由此,各高校可以自行制定校規。
目前我國各高校雖普遍有成文校規,但其立法主體、立法程序的合法性、立法技術的科學性都值得懷疑,有很多規定只是新官上任三把火和管理人員頭腦一時發熱的產物,尤其是校規的制定者只是少數管理者,不經民主程序,不舉行聽證,也不經國家機關批準,這部分管理者難免要肆意擴張自己的權力而踐踏學生的權利,甚至公然對抗憲法和法律,比如某高校校規規定“學生不許經商”的規定,妨礙了學生創業的正常發展,也與國家鼓勵學生創業的政策相悖。
隨著法治理念的普及和個人權利意識的增強,傳統的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正經歷一場適應國家法治進程的深刻變革。面對高校學生管理所面臨的這種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們必須采取措施,用法治的理念和精神畫回答和解決實踐中提出的各種問題,實現高校學生管理的法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