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小慧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尚未完善,為了維持市場經濟秩序,現階段更需要誠信的建立、健全。建議:加強信用方面的立法和執法,強化誠信道德教育;完善市場準入制度,使商品生產者的預期經營期限長期化;強化競爭意識,創建崇尚誠信的大環境;加強政府自身誠信建設。
一、誠信與市場經濟秩序的關系
(一)市場經濟秩序的建立和完善需要誠信。市場經濟條件下,人與人之間的有序關系之所以能夠發生就是因為在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平等、互利和彼此信任,否則,商品掩蓋下的這種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會中斷,而人與人的這種平等、互利和彼此信任就是誠信。
(二)誠信是市場經濟秩序的靈魂和基礎。市場經濟顯著的特征就是效率和秩序:效率是市場經濟的直接目的,良好的秩序是效率的保證。
二、中國市場經濟秩序中的誠信現狀及其原因
(一)中國市場經濟秩序中誠信現狀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尚未完善,還存在許多缺陷,突出表現為公平的競爭機制尚未建立,從而使得信息的不對稱問題更加嚴重,為了維持市場經濟秩序,現階段更需要誠信的建立、健全。不幸的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正面臨嚴重的誠信危機,表現為假冒偽劣、金融詐騙、拖貸逃債等等商業無賴的失信行為屢見不鮮。在日常生活中,直接危害人民生命安全的注水肉、黑心棉、假冒藥、毒大米等讓人深惡痛絕。
(二)誠信缺失的原因
1.歷史沿革。誠信不同于封建社會無條件服從統治者個人意志的忠誠,也不同于計劃經濟服從國家、集體利益的利他,誠信要求交易者在地位平等、利益共享基礎上遵守并且必須遵守市場交易規則,歷史地看,中國缺乏誠信傳統。
2.現階段法治管理不力。某些政府官員誠信缺失嚴重,企業內部缺乏基本的信用管理制度。
3、倘未形成崇尚誠信的社會環境。在一個歷史上缺乏誠信的國家里,要想建立誠信,必須創造一個崇尚誠信的社會環境,而在我國當前還不具備這樣的社會環境,主要表現為獲得有關他人信用狀況信息的社會成本普遍較高,對失信行為的懲罰力度較弱。
三、建立誠信體系所面臨的困難
(一)路徑依賴的困擾。新經濟史學家諾思在論述制度變遷理論時講到,“制度變遷過程存在著報酬遞增和自我強化的機制。這種機制使制度變遷一旦走上了某一條路徑,它的既定方向會在以后的發展中得到自我強化。”如果不斷然采取一定的措施,打破這種路徑依賴,誠信環境的培育將需要更漫長的時間。
(二)誠信建立上的囚徒困境。每個人都知道守信對整個社會都有好處,但在個體理性的支配下,都怕自己守信而別人失信使自己受損而選擇失信,這樣就沒有人會積極守信。短期內如果不采取相應的措施,囚徒困境很難打破。
四、建立誠信的措施和途徑
建立規范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首先要求健全的誠信道德形態,下面就如何建立誠信體系提幾點建議。
(一)加強信用方面的立法和執法,強化誠信道德教育。立法就是建立、強化誠信的一個重要途徑。通過失信懲罰機制的設立,打破“囚徒困境”和“路徑依賴”的困擾,做到“闖紅燈者受罰”。
(二)完善市場準入制度,使商品生產者的預期經營期限長期化。
(三)強化競爭意識,創建崇尚誠信的大環境。使一個國家由失信走向誠信,必然需要一個崇尚誠信的大環境,途徑是:強化競爭意識。
(四)加強政府自身的誠信建設。在一個國家的經濟生活中,政府和企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有著不同的經濟行為,所以政府的誠信建設也有其特殊性。法治國家首先要求政府遵守法律,而根據公共選擇學派的理論,政府沒有自覺遵守法律、恪守誠信的利益基礎,所以,政府更應該積極建立誠信的反饋、激勵機制和失信的約束、懲罰機制。在經濟運行過程中,企業以私人產品服務于消費者,政府則以公共產品服務于公眾,市場經濟條件下,消費者可以憑借貨幣選票自動形成對企業信用的監督,但公眾對政府的監督則要難得多。所以對政府的誠信建設要做到:第一,通過道德建設,強化政府官員的誠信至上意識,實施決策的主要領導人責任制。建立公務員個人誠信檔案,并把檔案記載作為升遷的依據之一。第二,在市場與政府的分工上,盡量減少政府的權限,市場能夠完成的就交給市場去做。同時,政府決策逐步實現制度化,民主化,透明化。
作者單位:河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營消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