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耀
一、發展循環經濟是一項重要任務
胡錦濤總書記在2003年3月中央人口資源和環境工作座談會上明確指出:"要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將循環經濟的發展理念貫穿到區域發展、城鄉建設和產品生產中,使資源得到有效的利用"。溫家寶總理在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積極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按照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要求,做好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也明確提出了要把“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作為當前和今后我國的一項重要任務。所有這些表明,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把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建立循環經濟,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擺上了黨和國家的重要日程。我們堅信,只要按照循環經濟的模式發展,我國就可以完全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三位一體的宏偉目標。
二、循環經濟的起源
所謂循環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主要是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它要求以"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為社會經濟活動的行為準則,運用生態學規律把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實現“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以最大限度利用進入系統的物質和能量,提高資源利用,從而促進“人與自然的協調與和諧”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
循環經濟起源于美國的經濟學家鮑爾丁提出的"宇宙飛船理論",他認為,地球就像在太空中飛行的宇宙飛船,要靠不斷消耗自身有限的資源而生存,如果不合理開發資源、破壞環境,就會像宇宙飛船那樣走向毀滅。根據該理論,人們在不斷探索和總結的基礎上,提出了對于污染物的產生,應該從生產和消費源頭上預防和全過程控制來替代末端的治理,要以資源利用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為主線,逐漸將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生態設計和可持續消費等融為一套系統的循環經濟戰略。
三、循環經濟的重要原則
循環經濟追求的理念是:“世界上沒有垃圾,只有放錯地方的資源”。循環經濟最重要的操作原則即3R原則是:一為“減量化”原則,這是屬于輸入端方法,要求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過程的物質量,從源頭節約資源使用和減少污染物的排放;二為“再利用”原則,這是屬于過程性方法,要求提高產品和包裝物的利用率,產品和包裝物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減少一次用品的污染;三為“再循環”原則,這是屬于輸出端方法,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變成可以利用的資源。3R原則構成了一個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減量化原則是基礎和前提,它從使用污染環境的資源轉移到可再生利用的材料上來,奠定了減少污染排放和廢物資源化的基礎,是再循環的前提;再生利用和再循環原則的實施,反過來又深化了減量化(特別是對廢棄物產生的減量化)原則的實施。循環經濟的提出,是經濟發展理論的重要突破。這一突破,將克服傳統經濟發展理論把經濟和環境系統人為割裂的弊端,要求把經濟發展建立在自然生態規律的基礎上,促使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和大量廢棄的傳統工業經濟體系轉軌到物質的合理使用和不斷循環利用的經濟體系,為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是人們的認識經歷了從"排放廢物→凈化廢物→利用廢物"的一次飛躍。
循環經濟具體體現在經濟活動的三個重要層面上,分別通過運用3R原則實現三個層面的物質循環流動。在企業層面即小循環上,根據生態效率的理念,推行清潔生產,減少產品和服務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實現污染物排放的最小量化;在區域層面即中循環上, 按照工業生態學的原理,通過企業間的物質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企業間的工業代謝和共生關系,建立工業生態園區;在社會層面即大循環上, 通過廢舊物資的再生利用,實現消費過程中和消費過程后物質和能量的循環。
發展循環經濟,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21世紀國際社會的大趨勢。當今在美國、日本、德國、英國等發達國家,循環經濟正在成為一股潮流和趨勢,他們在循環經濟的三個層面上取得了許多成功的實踐,可以為我國所借鑒。
四、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主要措施
1. 建立健全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律體系
在立法實踐上,西方許多國家很早就開展了循環經濟方面的立法活動。如發展循環經濟的先驅國家---德國先后制定了《廢物處理法》、《廢物限制及廢物處理法》,《包裝條例》、《循環經濟和廢物清除法》等;日本的"環保國會"通過和修改了包括《推進形成循環型社會基本法》、《促進資源有效利用法》、《食品循環資源再生利用促進法》、《建筑工程資材再資源化法》、《容器包裝循環法》、《綠色采購法》、《廢棄物處理法》等多項環保法規;美國現在已有半數以上的州制定了不同形式的再生循環法規。
我們應該借鑒國外發展循環經濟的先進經驗,加快立法步伐。我國近年來雖然制定了一些鼓勵開展資源綜合利用的政策措施, 2002年6月29日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8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我國第一部的《清潔生產促進法》,并于2003年1月1日起開始實施,這是從法律上促進我國循環經濟發展的良好開端,但還遠遠不夠,還需要制定出更多的符合我國國情的相互配套的法律、法規和制度,形成我國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律體系。當前,為配合《清潔生產促進法》的施行,我們急需著手編制清潔生產指南和技術手冊、制定相關產品標準、強制回收的產品和包裝物的目錄、具體回收辦法以及清潔生產審核辦法等。要抓緊研究制定頒布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管理、廢舊家用電器回收利用管理、廢舊輪胎回收利用管理、廢電池回收處理管理、木材節約代用管理等一系列的配套的行政法規和規章制度。同時,還要著手制定統一的《自然資源保護法》、《環境污染稅法》、《環境保護投資法》和《環境與資源教育法》等相關的法律,以此對我國的循環經濟加以引導、規范和推進。
2 .采取政策導向和激勵機制推動發展
在推行循環經濟的過程中,應當充分發揮政策導向作用和經濟刺激機制。一是要通過采取經濟政策即價格、稅收和財政政策等手段,激勵和刺激循環經濟的發展。在投資政策和項目選擇上,對投資方向的鼓勵和限制上,應向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方向傾斜。二是要通過采購計劃拉動循環經濟的需求。利益驅動是循環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應當優先采購經過生態設計或通過環境標志認證的產品,優先采購經過清潔生產審計或通過ISO14001認證企業的產品。三是要通過降低成本或經濟懲罰措施誘導或強制企業發展循環經濟。對實施循環經濟的企業,要在資金上給予支持、在稅收方面給予減免。同時要嚴格按"污染者付費"的原則,實行“誰污染誰治理”;要加大經濟懲罰措施,對不施行循環經濟的行為,應追究有關單位和責任人員的行政責任、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
3 .開展技術教育咨詢服務形成綠色技術支撐體系
循環經濟的發展,需要靠科學技術的進步來推進。首先,要運用循環經濟的思路,通過對經濟系統的物流和能流進行分析,設計一套既符合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相統一的、又符合我國國情的工業化、城市化過程,建設高新技術園區,降低生產和消費過程的資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其次,要研究開發那些循環經濟發展所必需的資源再生利用技術、能源綜合利用技術、替代技術、環境監測技術以及運輸技術等,并積極做好示范和推廣工作。再次,應當建立相關信息系統和技術咨詢服務體系,向社會提供有關發展循環經濟的技術和方法、可再生利用的廢物供求以及清潔生產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和服務。最后,國家質量技術監督、環境保護等主管部門應負責對生產單位的技術規范進行監測、檢查,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要負責將循環經濟方面的有關技術和管理課程納入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和技術培訓的范圍,從而形成強大的綠色技術支撐體系。
4.鼓勵社會公眾積極參與向縱深發展
實施循環經濟不僅需要政府的倡導、企業的自律和技術的支持,更需要提高廣大社會公眾的參與意識和參與能力。第一,要充分發揮輿論導向的作用,廣泛運用各種宣傳工具,加強對發展循環經濟重要意義的宣傳教育工作,尤其是加強對少年兒童的教育猶為重要,做到以教育影響孩子,以孩子影響家長,以家庭影響社會,不斷提高社會公眾對實現零排放或低排放社會的意識。第二,要積極引導社會公眾綠色消費,鼓勵社會公眾購買和使用節能、節水、廢物再生利用等有利于環境與資源保護的產品,培養他們的清潔生產、清潔消費、反復利用意識,盡量減少廢棄物的發生,盡可能減少包裝垃圾,對購買的一次性易耗品,應加強反復使用和多次使用,不要隨意丟棄。第三,要定期開展綠化環境、美化家園、凈化市容的系列活動,定期發動市民開展公共垃圾收集活動,鼓勵市民積極參與廢舊資源回收和垃圾減量工作,開展經常性的環保志愿者行動,積極開展創建生態省、國家環保模范市、生態示范區、生態工業園區、綠色村鎮和綠色社區的活動,使全國上下、廣大公眾對循環經濟的理念,深入人心,做到持久、縱深地發展。
當前,我國的循環經濟剛剛起步,已引起黨中央、國務院和各級政府的關注,并將其列為我國的一項重要國策,擺上重要的議事日程,這標志著我國可持續發展的歷史性進步。循環經濟是一項系統工程,任重道遠,應當盡快完善相關立法,制定相關配套措施,采取行政、管理、經濟、法律、教育等多種機制,以逐步形成我國的循環經濟,從而進一步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的良性循環。
作者單位:福州商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