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魏明
考古發現證明,史前的地球上曾經生活著一些“巨無霸”,包括恐龍以及恐龍滅絕后興旺起來的巨型哺乳動物。但是,在今天的地球上,無論是大陸還是島嶼,大型動物的數量和種類都是十分稀少的。是什么原因導致了史前巨型動物的消失呢?
在個頭這個問題上,很多人都以為個頭越大越好。沒錯!大個子們總是能獨霸水源和食物,而且少有天敵,能活得更長久。但讓人頗為費解的是,事實上,大型動物的數量和種類卻是少而又少。不管是在過去還是現在,大多數的物種都是小型的。
這似乎不合情理,但研究表明,大型動物們確實一直在走下坡路。與小型動物相比,大型動物需要更多的食物和水,甚至就連耗在生長、繁殖上的時間也多得多。因此,隨著生存競爭的日益激烈,大個子們惟有首當其沖地被自然界淘汰掉,適者生存是自然界的惟一法則。相當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就連獅子也極有可能在這場自然界的淘汰賽中輸給小小的跳蚤!
即便有種種不利于進化的缺點,但大型動物滅絕的原因絕非如此簡單。事實上,除了大型動物,大多數曾經存在于地球上的動物都已經滅絕了,只不過其中大部分都不為人們所關注罷了。原因何在?一是它們不是以大規模滅絕的形式消失的,而是漸漸絕種的;二是它們的個頭不夠大,不能引起人們對它們的關注。相比之下,大滅絕事件尤其是大型動物的大滅絕事件總是很引人注目的,所以也很能引起人們對探索大滅絕之謎的興趣。
圍繞大滅絕之謎有各種各樣的假說和猜想,目前人們已達成的共識是:恐龍是在6500萬年以前因小行星撞擊地球而滅亡的。一場地外行星襲擊地球的災難,幾乎消滅了所有的恐龍……這確實蠻吸引人的,很有點兒好萊塢式的噱頭,也難怪人們對這個論點深信不疑。
在恐龍滅絕之后,上一個冰期又發生了大型動物的大滅絕事件。從猛犸象和劍齒虎,到袋獅和有袋雙門齒獸,體重超過44公斤的大個子們在僅僅10萬年左右的時間里就有近半數滅絕。雖然它們中的大多數個頭都不及恐龍大,但它們的滅絕原因也很耐人尋味,這是因為當它們滅絕之時人類都在現場。
幾個世紀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在探究上一次冰期的大型動物大滅絕的原因,并且提出了多種觀點。其中最具說服力的觀點有兩個:人類的活動造成了大型動物的滅絕;氣候的變遷促使了大型動物的消亡。但直至今日,仍沒有哪個觀點明顯占上風。
過去的幾年中,不斷有人著書撰文,將批評的矛頭直指人類,認為這場大滅絕是人為因素引起的,比如:人類活動引起動物棲息地環境的變化,導致大滅絕的發生;人類帶去的疾病造成了大型動物的大規模死亡……其中一個被稱為“閃電戰”(或稱“大屠殺”)的理論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
“閃電戰”理論是30多年前由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的保羅·馬丁提出的。他宣稱:生活在上一次冰期的人們無論走到哪兒,都會立刻影響到當地的原始生態環境,并且殘暴而迅速地殺滅大型動物。他的證據主要是人類到來的時間(準確地說,應該是推測的時間)和大型動物的滅絕時間之間的關聯,具體而言,就是人類一來大動物就滅絕。馬丁等人提出:首先,在那些以前不見人類足跡的地方,一旦人類入侵,那些在此之前對人類一無所知的大動物們就很容易成為人類的手下敗將;第二,只要能夠獲取一種食物資源,人類就會盡可能地享用它,直到這一資源耗盡,或者再利用這一資源從經濟上講已不劃算。現在很多人都相信,“閃電戰”的受害者名單中包括美洲、澳大利亞、馬達加斯加、新西蘭以及一些較小的島嶼上的大型動物。甚至還有人相信,全球的大型動物都是人類“閃電戰”的犧牲品。當然,也有人認為氣候改變是導致大型動物滅絕的重要原因,但是與“游牧民族揮矛刺殺巨無霸”這一激動人心的驚險場面相比,“氣候論”畢竟顯得太老套、太平淡。
然而,馬丁等人的觀點是否站得住腳呢?事實上,在任何一個面積超過15萬平方公里的大陸塊(比如新西蘭的南部島,有人認為此島上一種巨型鳥類——恐鳥的滅絕同人類有關)上,盡管人類對大型動物的滅絕負有一定的責任,但是至今仍無任何確鑿證據能證明人類是主要的因素。
“閃電戰”理論雖然很新穎,也很簡單明了,但是卻也有很多疑點。其中最基本的一點是,各大陸塊的情況大相徑庭,比如:面積不同。生物史不同,氣候史不同,文化也不同。然而,這種種不同卻被持“閃電戰”觀點的人給完全忽略了。馬丁等人最注重的是大型動物滅絕的時間和在不同大陸的滅絕情況。他們認為,與作為人類起源地的非洲相比,在美洲大陸和澳大利亞大陸滅絕的大型動物種類之所以更多,就是因為在非洲的大型動物早已熟悉了人類之后,美洲和澳大利亞的巨無霸們才猝然遭遇超級掠食者——人類,因而措手不及,要么被人類直接殺死,要么被人類帶來的疾病害死。
實際情況真的是如此簡單嗎?也許并非如此。這里只舉一個例子。在歐洲大陸,過去10萬年中曾經有許多大型動物滅絕??墒牵M管在這塊大陸上既有人類活動,又有氣候變遷,但這些滅絕卻是在幾萬年間逐漸發生的,沒有任何證據表明曾經出現過閃電般的迅猛滅絕。最新考古發掘結果表明,技術先進的人類早在40000年以前就已經進入了歐洲高地。在地勢如此高的地方,他們幾乎惟一的食物來源就是大型動物,而他們也完全有能力以捕殺大型動物為生。然而,當地的巨無霸卻并未發生閃電般的大滅絕。由此看來,“閃電戰”理論又怎能站得住腳呢?
持“閃電戰”觀點的人常常以渡渡鳥和恐鳥等島上巨無霸為例,來證明人類的確有能力迅速消滅那些此前從未遭遇過人類的大型動物。不過,就算島上的情況果真如此,也不能說明大陸上的情況也如出一轍,畢竟大陸的面積要大得多,大陸上才有的劍齒虎和有袋獅等大型食肉動物也兇猛得多。對人類而言比島上巨無霸難對付得多。
各個大陸之間的差異令“閃電戰”理論更加站不住腳。在“閃電戰”理論說到的三個大陸中,澳大利亞的面積最小,地勢最平,最為干燥,也最為與世隔絕,人類入侵澳大利亞大陸的歷史也最為獨特,并且至今仍無任何直接證據表明首批澳大利亞土著曾經對任何大型動物進行過殺戮。更重要的是,被認為與上一次冰期大型動物滅絕有關的石矛尖(石矛尖是古人捕殺大型獵物的主要工具)直到6000年前才在澳大利亞大陸出現,而這時巨無霸們早已滅絕。
“閃電戰”理論還認為,人類不僅會把大型動物作為自己的食物,而且會作為主要的食物來源。這一點對澳大利亞大陸來說也行不通,因為只是偶爾捕食大型動物、并且人數也不算多的首批澳大利亞土著人怎么可能在短短1000年之內讓20種大型動物從澳大利亞大陸(對首批土著人來說這仍然是一塊很大的大陸)上絕跡呢?事實上,石器時代的各個社會之間存在明顯的文化差異,即使存在豐富的大型動物,也并非每個社會都會對它們進行系統性的大肆獵殺。其實,對大型動物進行全面殺戮的社會僅僅是少數。這方面的例子很多,這里只舉一個。
石器時代初期生活在歐洲南部的格拉維特人主要靠小型獵物為生,這并非是由于當地缺乏大型動物或捕殺巨無霸所需的工具,而是因為他們熟練掌握的技術(比如織網)讓他們更容易獵捕小型動物。澳大利亞土著生活在低地大陸上,盡管目前對他們的文化淵源仍然所知甚少,但是如果同其他的低地社會相似的話,那么首批澳大利亞土著的食物中也應該有70%是蔬菜瓜果,肉食也應該主要是來自小型獵物。
不同的文化背景會影響到人們捕殺大型動物的方法。盡管對于北美洲的克洛維斯印第安人是否曾經滅絕了北美大陸的巨無霸尚存爭議,但是有一點是很明確的,就是他們不僅有一套專門用來捕殺大型動物的工具,而且至少曾經將一些物種滿門抄斬。在這里,很重要的一點是,克洛維斯人在捕殺大型動物時借用了一種在西伯利亞凍土帶練就的捕獵傳統。然而,對首批澳大利亞土著來說,既沒有他們“謀殺”大型動物的鐵證,也沒發現任何的“作案”工具,更不能證明他們曾經瘋狂地接連“作案”。
澳大利亞還有一點跟其他大陸截然不同。在其他據稱也遭到了閃電般滅絕的大陸上,人類都不是孤立地到來的。比如,當人類在大約13000年前來到北美大陸時,與他們同時到來的還有一批基本上都屬于歐亞大陸物種的大型動物,其中包括大麋鹿、大黑熊和大灰狼,而大灰狼則是地球上迄今為止最成功的掠食者,并且它們掠食的主要目標就是大型動物。撇開氣候變化的原因不說,也可以肯定這些非人類掠食者同樣是造成北美大陸本土大型動物滅絕的主要元兇之一。所以,把上一次冰期的巨無霸大滅絕單單歸罪于人類顯然是不合理的。有人認為,上一次冰期北美大陸的大型動物是迅速滅絕的。不過,就算事實的確如此,人類也肯定不是惟一的元兇。現在仍不清楚上一次冰期澳大利亞大陸上的大型動物滅絕過程是不是很迅速。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說是首批澳大利亞土著消滅了這些大塊頭動物的話,那么這些土著肯定沒有非人類的幫兇。
正是因為如此種種的原因,澳大利亞大陸一直是“閃電戰”受害者名單上最為“可疑”的一個地方。事實上,之所以有人會認為澳大利亞大陸的大型動物也是上一次冰期巨無霸大滅絕事件中的倒霉者之一,其最大的論據就是:在大約50000年前,一種巨型鳥(檢驗鳥)從澳大利亞大陸南部的三個干旱或半干旱地區絕跡了,而且又無證據表明當時發生了什么明顯的氣候災難。有人因此認為,人類當時不僅在澳大利亞大陸消滅了這種巨鳥,而且還可能同時滅絕了這塊大陸上的其他大型動物。不過,最近在澳大利亞南威爾士發現的證據顯示,此地檢驗鳥的滅絕并沒有50000年前那么早。換句話說,檢驗鳥并不是在澳大利亞大陸上全范圍迅速滅絕的。
由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的考古學家理查德·羅伯茨領導的一個小組最近取得的一項考古發掘結果表明,有6類大型動物是在46000年前滅絕的。這一發現被持“閃電戰”觀點者當成了最新的證據,其理由是:災難性的氣候改變直到20000年前才達到巔峰,而這6類大型動物早在46000年以前就已壽終正寢,所以造成它們滅絕的原因就不是氣候變遷,而應該是人類對它們的無情殺戮。
然而,羅伯茨等人只深入調查了9個遺址,他們還發現了6處歷史不到46000年的遺址,卻沒有對這些遺址作進一步的研究,理由是這些遺址中的動物骨骸凌亂,后來多半曾遭到過破壞,因而對其作深入考察已無多大意義。除了這6處遺址之外,還有其他至少10處歷史不到46000年的類似遺址至今仍未被確切測定年代。誰能斷言其中一些遺址的年代就不能是大約20000年前的呢?僅憑區區這么幾例個案,又如何能得出“閃電戰”滅絕巨無霸的定論呢寧事實上,在被羅伯茨等人“拋棄”的6個遺址中,有一個現已被再次測定其年代在36000年前至27000年前之間。
就算上一次冰期的大型動物都在46000年前就已走上了絕路,有一點仍然是很明確的,就是“閃電戰”并不是它們滅絕的惟一原因。哪怕人類在56000年前就已到達了澳大利亞大陸,人類和那些大型動物仍然共存了10000年之久,因此那些大型動物的滅絕過程哪里算得上是閃電般的寧畢竟10000年應該還是比較漫長的吧?
既沒有發現“大屠殺”現場,又未能找到“作案”工具,而且“作案”動機也不明,能證明在上一次冰期的澳大利亞大陸曾經發生過人類殺戮大型動物的“閃電戰”嗎?就算在同一時期的新西蘭一些島嶼或其他大陸的確發生過這樣的“閃電戰”,也絕對不能說“閃電戰”理論適用于全球。
不過,既然“閃電戰”理論在澳大利亞大陸并不適用,那么人們自然要問:上一次冰期澳大利亞大陸大型動物大滅絕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目前對此有多種推測,但已經取得的證據傾向于表明:這一大滅絕應該是在一段很長的時間里分次、逐漸發生的,根據地點的不同,滅絕的速度也不同。羅伯茨等人的研究結果實際上顯示,上一次冰期澳大利亞大陸的許多種大型動物早在人類到來之前可能就已經滅絕。氣候變化則推動了最后一輪的大滅絕,時間是始于45000年前左右,地點是在目前干旱和半干旱地區。隨著澳大利亞大陸上一次冰期的氣候變化步步發展、最終在22000年前達到頂峰,大型動物的滅絕態勢也逐漸從該地區向外不規則地加速蔓延。
在那些日益縮小的潮濕地帶,大型動物茍延殘喘的時間也許最為長久。當然,除了氣候變化這一因素之外,也不能排除人為導致大型動物滅絕的可能性。但是,這兩者中哪一個是主要因素?或者還有沒有其他的重要因素?現在誰也說不清。
說到謎底的破解,人們總是從本能上被那些簡單明了的解釋所吸引。然而,滅絕事件從來就不是什么簡單的現象,其中常常蘊涵著許多復雜的因素,比如氣溫和降雨量的變動、動物棲息地遭人類破壞、棲息地的自然改變、森林大火、異域掠食者和競爭者被有意或無意地引入、疾病以及由一個或一些物種的滅絕所引發的其他動物滅絕(所謂的“瀑布效應”)。之所以會出現“瀑布效應”,一個原因是:當一個或一些物種滅絕之后,以這個或這些物種為食的其他物種也就難以存活下去。
還有一些亟待回答的問題,比如:澳大利亞大陸上大型動物的滅絕過程為什么會與其他地方不同寧在更新世末期,雖然人類尚未到來,為何仍然發生了物種大滅絕?那些為數不多的幸存者為何體型變小?要想解開這種種謎團,無疑需要找到更多的相關遺址,測定或重新測定已找到的和新找到的遺址的年代,深入調查動物的數量和體型在人類到來之前和之后的變化情況。要想徹底解開大型動物的大滅絕之謎,看來尚待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