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安坤
自古至今,任何一種社會現象,都是某種文化形態的傳承和張揚。社會現象是水,文化形態是源;社會現象是末,文化形態是本。文化形態有消極的和積極的之分,有落后的和先進的之別。作為大眾傳媒的《檢察風云》雜志,在其進入第14個春秋時,有一柱先進的文化形態主軸,堅實地運轉和支撐,這便是“弘揚廉政文化,傳播法治文明”。翻開這本雜志的任何一期,特別是今年出版發行的各期,都能親切感受到,廉政文化春風拂面;都能深刻領悟到編輯方針同“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完全一致。
作為“核心文化”的精神文化形態,以及與其緊密相關的制度文化形態,它們與時俱進的深刻內涵,是《檢察風云》這本雜志宣傳和傳播的主導思想。具體地講,這本雜志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群眾觀、權力觀、利益觀以及倫理道德等領域和立法、司法、執法以及制度建設方面,都能旗幟鮮明地反腐倡廉、弘揚法治、主持正義、褒獎先進、鞭撻丑惡、以正鎮邪、真實反映社會、傳播公民呼聲,在文化形態的層次上是比較高的,這也正是黨和政府提倡的,人民大眾關注的。而它的編輯方針力求具有新聞性、論理性、指導性、知識性、可讀性的同時,適時捕捉正反兩個方面的新聞事件和新聞人物,搜集各方關心的有用信息,以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方式,具體、翔實、生動地體現雜志的定位,把握得是相當準確的。執政黨黨風的端正,政府官員的吏治清明,企事業單位領導的誠信守法,是國家繁榮昌盛,市場正常運作,民眾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發展的可靠保證。然而,在一些地方,少數黨政官員腐敗墮落,少數人民公仆有失檢點,少數企事業單位領導人違規枉法,嚴重干擾和破壞正常的政治秩序、經濟秩序和社會秩序,挫傷了人民大眾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這種情勢下,黨和政府,人民群眾,迫切需要一本以先進的精神文化形態和先進的制度文化形態為出發點和歸宿,弘揚廉政文化,傳播法治文明,從而以正鎮邪,警示各界的大型法制性媒體,作為縱向溝通、橫向交流的渠道和窗口;而正是《檢察風云》雜志順應形勢的呼喚,擔當起了這一重任。
當然,《檢察風云》弘揚廉政文化,也有一個從起步到發展,從發展到完善,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過程。十多年的辦刊實踐,教會了它的編采人員如何將弘揚廉政文化邁上一個新臺階,創出一個新境界。關于這一點,今年體現得更為突出和鮮明。最為搶眼的是,在出版發行的第二百期上,開辟了紀念專輯,邀請社會各界20位專家讀者,就這本雜志12個寒暑一貫追求弘揚廉政文化這一主題,發表自己的見解,用了整整16個版面的文字,以鞭策雜志的編采人員闊步向前。同時,在今年的好幾期雜志上,發表了若干篇反腐倡廉的重頭文章,例如《當代清廉國家反腐啟示錄》、《芬蘭的廉政文化》、《且說“廉政文化”》、《弘揚廉政文化引發的思考》、《建立現代反腐敗制度》、《清廉宋慶齡》等等,這些文章的現實針對性都是很強的。還有值得一提的是,自今年第五期起,這本雜志特意推出“風云大講堂”欄目,將“弘揚廉政文化,傳播法治文明”的主題細分化和具體化,發動社會各界有識之士展開討論,讓讀者看得見,摸得著,在濃濃的閱讀興味中受到教益和啟迪。而上述所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一個目標:讓廉政文化進社區、進家庭、進學校、進企業、進農村,以增強社會的反腐倡廉意識,形成以廉為榮、以貪為恥的良好社會風尚,擴大廉政文化建設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就《檢察風云》具體的宣傳和傳播而言,其揭露“陰暗面”的文章似乎多了一些。某高官巨貪判了極刑,某銀行巨頭涉嫌貪污受賄遭至“兩規”,某省首富“企業家”敗在下崗女工石榴裙下,這些當事人的涉嫌犯罪,又報道得那么翔實具體;還有一些非報道性文章,對吏治的不清,官員的貪圖享樂鞭撻得相當辛辣。如此等等,是否產生負面影響呢?其實不然。從先進的精神文化形態而言,有一種進步叫“透明”。當今華夏大地,在黨的領導下,光明面是為主,陰暗面是為次。但是,就是這個“次”,確是社會的毒瘤,毒瘤不及時割除,便黨無寧日,國無昌盛。將割除的毒瘤公之于眾,正是透明的真實寫照,更是“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體現。人民大眾對侵害黨和政府健康肌體的毒瘤被割除無不拍手稱快;而對有失檢點的黨政干部和企事業領導者,又能從毒瘤的被割除過程中,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認真吸取教訓,以免步其后塵。崇尚透明,勇于揭露“陰暗面”,確是廉政文化之必須之必然。《檢察風云》傳播割除毒瘤的細節和過程,正是黨和政府“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這一先進精神文化形態的深刻內涵之所在,也是我們黨具有自信心和自制力的真實反映。
弘揚廉政文化,傳播法治文明,實行輿論監督,是保持黨和政府同人民大眾魚水關系的“潤滑劑”,而《檢察風云》擔當的這個“潤滑劑”角色,不也正是建立和諧社會秩序必不可少的嗎!
(人民日報社華東分社原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