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毅 肖羽之
“與其詛咒黑暗,不如親手點亮一盞明燈。”
——摘自中國志愿服務網
他們只問付出、不求回報,盡己所能,幫助他人;
他們崇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精神;
他們是心靈受過戒的勇土,是推動社會進步和先進文化發展的特殊分子。他們屬于信仰,屬于民族,屬于社會……
在此次對南亞海嘯災區民間援助的募捐現場,筆者又欣喜地見到了他們的身影一一中國青年志愿者。元旦以來,數百名志愿者陸續來到中華慈善總會,幫助工作人員完成接收捐贈和服務工作。他們中有學生、有商人、有母親、有孩子、有抽空過來幫一天忙的,也有天天趕來的。每個人都揣著一顆赤誠的心,用自己的行動為異國的災民奉獻著珍貴的愛心。
康健:志愿者是我的事業
21歲的女大學生康健是中華慈善總會的常客。就讀于北京林業大學工商管理專業大四的她,今年被保送到首都師范大學社科系讀研究生,導師是首都師大政法院社會工作系的范教授。
放寒假前,范教授建議她利用業余時間到慈善機構做義工,增加實踐知識,以便更好地熟悉社會工作的內容特點。1月10日起,她第一次踏進了中華慈善總會大門。康健是全國高校中最大環保社團"山諾會"的會員,曾利用假期去過青海,到過蘇州搞調查,有了一定的社會實踐經驗。來到總會倒也沒有感到“怯陣”。
第一天,她被安排做郵局匯款單的電腦錄入工作。工作非常簡單,但因為捐贈的好心人實在太多了,以至于最忙的時候,幾乎每個志愿者每天要處理上千份匯款單。因為不斷重復,工作異常的枯燥乏味。她一邊工作,一邊默默地留心著中華慈善總會組織構成、運作模式等等。聯絡部忙于和捐贈單位個人協調事宜,外事部急著調集救援物資,辦理進、出關手續,財務部埋頭整理大量繁瑣的帳目管理、統計工作。……大家都在這慈善事業盡心盡力的工作著。這一切都讓她非常感動。
而海嘯捐贈大廳發生的一切更讓她震憾。她看到數不清的愛心人士來到現場排著隊捐款,許多人連名字都不肯留下,許多孩子把自己攢下的鋼嘣兒全捧了過來……令她為之落淚的是,一位患白血病的小男孩聽說了海嘯災難后,堅持把自己僅有的3.2元零花錢捐給了異國的小朋友。接下來的幾天里,她時時被在慈善總會的見聞激動著、感染著,她沒有想到,這個社會里,會有那樣多的真誠,那樣多的善良!
她的心靈受到震撼!她在日記里寫道:"志愿者的工作往往是瑣碎,不起眼的,容易被大家忽略的,因此更要求我們在工作中有更多的耐心。‘助人為快樂之本。成為青年志愿者之后,讓我對這句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每次我將打印好的捐贈證書交到捐贈人手中時,也許只是一句簡單的道謝,一個感激的眼神,甚至一個會心的微笑,都讓我的心中涌起一種難言的感動。對于我,這些便是最彌足珍貴的獎勵與回報。在幫助別人,服務社會的同時,我自己也在成長,成熟,完善,還有什么比這些更可寶貴呢?"
從此,康健把志愿者當成了自己的臨時工作,每天和慈善總會的工作人員一樣,按時上、下班,從來不“遲到早退”,應對著海嘯災難后,如潮水般涌來的社會捐贈。一天,康健要回學校參加考試,為了保證工作的連續性,她把自己同寢室的好朋友左婧叫上,頂替自己了當了一天志愿者。一考完試,康健就又出現在了捐贈現場。
對于未來,康健認為,這一段時間的志愿者經歷早已在心靈深處烙下深深的印記。將來無論自己從事什么職業,都一定會堅持志愿者的事業堅持下去。因為這樣,生活才會更加豐富多彩。
丁佳:幫助別人,自己總是快樂的
24歲的丁佳大學畢業后和同學合伙開了一家平面圖形設計室。非常巧的是,他的辦公室和中華慈善總會就在同一棟樓。鄰里之間,常來常往,小丁早和總會工作人員成了好朋友,總會人手緊時,便時常過來幫忙。
海嘯災難發生后,中華慈善總會承擔了接收社會捐贈的工作。他看到總會人員緊缺,就干脆把自己樓下生意撇在一邊,成了總會全日制的志愿者。總會發揮他的特長,讓他參加宣傳辦,負責捐贈現場的攝影工作。
沒有聘書,沒有酬金。每天,他白天在會場里捧著自己的數碼相機抓拍鏡頭,晚上整理圖片、給新聞單位發稿,常常忙到深夜。不到半個月,小丁已為各大門戶網站和各大媒體提供新聞圖片數百張,發表十余張。
也有人問他,你這么沒日沒夜地干,圖個啥?小丁樂呵呵地說:“幫助別人,自己總是快樂的!干嘛非要圖啥?”
“S·H·E·”:生命中還有愛、尊重和自我實現
連日來,在中華慈善總會捐贈現場的角落里,常常能看到這樣的一幕:3個女孩靜靜地坐成一排,開發票、添收據、算數字,3人各管一攤兒,默契有序地工作著,儼然一條小小的流水線。慈善總會每收到一筆捐款,工作人員和志愿者們都要完成錄入電腦、開具收款發票、打印證書、復印匯款單留存、蓋章、寄出證書及發票、分類匯總、統計上報等大量繁瑣的工作。總會工作人員季曉惠說:“這幾天,還就數她們幾個出活快,差錯少。”
這3個女生分別是浦江、張京和鄭懿端。她們是大學的同班同學,四年同住一間宿舍,平時也形影不離。去年七月份剛剛畢業,三個人都還沒有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海嘯災難發生后,3個好朋友都想為災民獻一份愛心,可是身邊又湊不出多少錢。后來,小浦聽朋友介紹說中華慈善總會的捐贈現場需要人幫忙,3人一合計,便一起過來當志愿者,捐出自己的“行動”。
每天她們一起來、一起走,靜靜地坐成一排,有時一天能處理幾百份捐款。大家開玩笑說她們是中華慈善總會的“S·H·E·”。不過,她們干活太專注了,話特別少,又一水兒的文靜性格,這一點和真正的“S·H·E·”可大大不同了。不知道為什么,每次看到她們,筆者都會想起“靜水流深”這句禪味很濃的話。
筆者和她們攀談起來。
張京說她家住在北京市大興縣,每天要倒2、3個小時的車才能到總會。每天早上天不亮就得出門,回到家最早也得7點鐘。筆者問她到這兒當志愿者的感受如何,她想了想回答說:“就是有點忙。1月4日、5日那兩天捐贈人數最多,不算郵局匯款和銀行帳單,光上門捐贈的人數都要過百。每天的開具的收據上千份,我們3個人僅是捐贈發票就開了幾百張,這兩天上門捐款的人稍微少了些,也只能做到每天不壓單子。”一邊說,一邊埋頭趕單。
筆者奇怪,她們怎么做到差錯最少的。小浦抬頭說:“因為我們負責對捐款進行登記、錄入,這是第一道流程,后面有專門的人負責核對。不過,我們做每一份單子都會很小心,因為咱們是來幫忙的,至少不能給人家添麻煩吧。”當筆者問她們,為什么自己的“飯碗兒”還沒有著落,卻還能在這里堅持近半個月做沒有報酬的志愿者。很少說話的鄭懿端應我一句:“人除了吃飯睡覺以外,還有愛、尊重和自我實現。”
天!這話馬克思也說過。
小琪琪:我給你們當小志愿者!
今年六歲的小琪琪算是在捐贈現場年齡最小的志愿者。小琪琪正在上小學一年級,期末考試后,學校放假了,她就整天跟著在中華慈善總會工作的母親劉瑩來到辦公室。
在募捐現場,小琪琪看到現場埋頭工作的志愿者們非常辛苦,就把自己帶來的糖、水果拿出來分給工作人員吃。還不停地跑前跑后,給大家端茶送水。她笑嘻嘻地說:“你們給災民當志愿者,我給你們當小志愿者!”志愿者們都親切地叫她“小開心果”。稍微不忙的時候,大家最開心的事兒就是逗她玩兒。
小琪琪雖然年齡小,卻非常有愛心。募捐第一天,她就把自己好不容易攢下的10塊鋼嘣兒“和盤托出”。這天,一貫活蹦亂跳的小琪琪突然不滋聲了,坐在媽媽身邊一個人剪呀剪的,不時還神秘地和媽媽竊竊耳語幾句。大家正奇怪呢,卻見她拿著一張紙和剪下的東西跳下媽媽的大椅子,然后像蝴蝶一樣在屋里飛來飛去,挨個兒找屋里的志愿者說著悄悄話兒。
大家一看,原來小琪琪看見雜志上有一整版的手表圖形廣告,就冒出一新點子。她把雜志上的手表圖形精心地剪裁下來,然后送給志愿者們一人贈送一個,她還親自畫了一張“愛心登記表”,讓每個收到手表叔叔阿姨都要在她的上簽字。做房地產生意的志愿者呂濤奇怪地問她:“為什么要簽名。”小琪琪的大眼睛一眨一眨地樂:“我的錢都捐完了。所以我和媽媽說好了,我每送出一塊手表,她就替我捐一塊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