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生吉

隨著發展中國家的人均收入提高,肥胖的負擔也從相對富裕的階層轉移到貧窮階層。
肥胖階層不斷下移
芭比·庫魯茲只有155厘米高,體重卻有81.6公斤,身體質量指數(BMI)達到34,已經落入危險肥胖的范圍。一日三餐,她不斷地吃垃圾食物當點心。但是這位56歲的馬尼拉魚販對她的體重感到自豪。“至少大家不會以為我一天三餐吃不飽,”庫魯茲說,“他們不會以為我是窮人,過著勉強糊口的日子;但其實,我是。”
在許多亞洲人眼中,長久以來,胖一點都被視為富貴的象征———證明你夠有錢,吃得起豐富的美食,而且不用從事消耗卡路里的勞力工作。不過與西方情形相同的是,多余的體重逐漸變成一種負擔,而不是福氣,因為肥胖已經沿著社會經濟階層一路向下移?!秶H肥胖癥期刊》最近一項研究發現,隨著發展中國家的人均收入提高,肥胖的負擔也從相對富裕的階層轉移到貧窮階層。這種現象在亞洲快速成長的城市里尤其普遍,這些地方經濟機會大增可能也代表肥胖機會大增。
窮人為什么容易胖
表面看起來,窮人肥胖日益普遍似乎沒什么道理。如果他們買菜都很勉強了,怎么有錢買這么多卡路里來增加體重?事實上,最經濟的加工食物往往都富含糖、脂肪和精制谷物;貧窮的購物者比較可能會買不健康的熱狗而不是買瘦牛肉,因為熱狗的價格便宜多了。“胃是個愚蠢的器官,”麻州華桑市饑餓與貧窮中心主任拉瑞·布朗表示,“它對品質一無所知,只知道什么時候吃飽了?!?/p>
在飲食中占了越來越高比例的加工食品,不只是便宜、可口、吃得飽,而且吃起來很方便,也容易買到,所以非常適合在亞洲超大城市里頭疲于奔命討生活的窮人。更糟糕的是,亞洲城市中的公園和開放空間很少,窮人常常找不到運動場所,以致肚子里一天存下來的速食快餐無法健康消化。另外長時間高強度的工作,也讓很多窮人筋疲力竭,沒精力運動。
“城市要扮演重要的角色。”世界衛生組織的凱薩琳·勒嘉雷卡穆博士表示,要把亞洲都市窮人從肥胖中搶救出來,得靠政府大力協助,很重要的工作是要讓人們更容易接觸到綠地以及販售平價新鮮食物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