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 點
從南聯盟到格魯吉亞、從白俄羅斯到烏克蘭,在四年時間里,這四個地方都在上演著同樣的“革命模式”:大選結果引起不滿,民眾上街,反對黨拒絕承認,國際社會施壓,大選結果作廢,反對派領袖上臺……不久前,英國《衛報》記者伊恩·特雷納全面披露了在這些“樣板化革命”背后的“上帝之手”,發人深思。
美國大使相同伎倆反復用
美國政府、“美國顧問”、民意測驗專家、美國外交官、美國兩大政黨和美國非政府機構出錢并且組織,這一“模式化變革”首次在歐洲運用是2000年的貝爾格萊德大選,結果讓米洛舍維奇下了臺。
在南聯盟的大革命中,美國駐南聯盟大使理查德·米勒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外人不太注意到的一個驚人事實是:在前年格魯吉亞的“天鵝絨革命”中,美國駐格魯吉亞大使又是理查德·米勒!他把在南聯盟使用的伎倆搬到了格魯吉亞,并且諄諄引導薩卡什維利如何打敗謝瓦爾德納澤。
薩卡什維利在當上格魯吉亞總統之前,曾在美國的支持下前往貝爾格萊德接受如何組織民眾支持的技能訓練;在白俄羅斯,美國大使館組織年輕的反對派領袖前往波羅的海,在那里與從貝爾格萊德趕來的南聯盟“變革者”們交流并學習“變革經驗”。而更早時候的南聯盟,考慮到美國人當時還無法在貝爾格萊德扎根立足,因此就設法組織“變革領袖”們悄然前往鄰國匈牙利的布達佩斯和賽格德。最近,好幾名南聯盟“變革家”試圖進入烏克蘭傳授經驗,結果在烏克蘭邊境被拒絕入境。
格魯吉亞“變革”成功十個月后,一個在中美洲多個國家、特別是在尼加拉瓜導演成功“變革”的美國高級外交官米切爾·科扎克來到了明斯克,出任美國駐白俄羅斯大使。他一到任就想馬上導演一場與尼加拉瓜幾乎如出一轍的“變革”,以打敗現任總統盧卡申科。不過這回沒有成功。盧卡申科在成功連任后宣布:“白俄羅斯不是南聯盟。”
美國顯然是想把在南聯盟、格魯吉亞的成功經驗運用到烏克蘭,希望能把烏克蘭政府親俄派轟下臺。
年輕人成“變革”玩偶
在2000年南聯盟的“變革”中,那些精通電腦的年輕人成了“變革骨干”,他們自封為“非暴力抵抗運動中心”,給自己的運動起名為“Otpor”,也就是“抵抗”之意。
這些手法被迅速運用到格魯吉亞、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的“變革”中。如“運動”的名字要起得“響亮、簡短、生動、抓人”,比如說格魯吉亞學生運動的名字就叫“Khmara”;在白俄羅斯名為“Zubr”,其實意思完全一樣,那就是“抵抗”!
“變革”運動的標志也如出一轍。比如說南聯盟運動的標識是黑白緊握的拳,烏克蘭的標識則是時鐘,其象征意義是尤先科的政府指日可待了。
至于不干膠、網絡、噴漆更是年輕人的所愛,而街頭上口耳相傳的諷刺政府的笑話則成功地把烏克蘭原政府給抹黑了。
“上帝之手”浮出水面
美國官方公開承認:從1999年10月起,美國為推翻米洛舍維奇的行動投入了4100萬美元,而這次為促成烏克蘭“變革”,美國已經投入了1400萬美元。如此巨額的資金從哪里來?誰是真正的幕后推手?
根據《衛報》所掌握的情況,美國民主黨的“國家民主研究所”、共和黨的“國際共和黨人研究所”和美國國務院的援助開發署是這一場場“變革”的幕后主要策劃機構。此外,億萬富翁索羅斯的“開放研究所”更是幕后積極的推手。
動用國際社會施壓
在烏克蘭大選中,成千上萬拿著西方人薪水的烏克蘭人擔任大選監督員的角色;在歐安會向烏克蘭派出監督員后,美國民主黨的研究機構更是“組織烏克蘭廣大民眾”來監督這次大選。
美國人還組織民意測驗,民意測驗的結果是尤先科比對手領先11個百分點,從而給選民們留下了先入為主的印象。民意測驗的結果非常重要,因為它將影響選民,美國專家很會利用這種方式。
如果選舉結果仍不利于美國,那么就想辦法否決大選結果,或者想辦法把競選的結果冷卻起來,然后開始組織大規模的示威。
本刊補記:截至2004年12月27日,烏克蘭總統大選第二輪重新投票的統計工作已經基本結束,結果顯示反對派候選人、美國官方提供資助的維克托·尤先科以較大的優勢擊敗了他的競爭對手、現任總理亞努科維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