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德雄
2004年11月15日,一名男子在美國白宮前自焚,后被救起。調查得知,這名自焚者竟是聯邦調查局(FBI)的重要線人,為了抗議FBI的不公待遇,他被迫采用了自焚這種極端方式。美國線人的生活一時間成為公眾關注的話題。
美國的法律對線人界定較明確,即分布于社會各階層、各領域,以不同面目出現、實際服務于聯邦當局的人。哈佛大學法學教授德肖威茨在其代表作《最好的辯護》中指出:“美國是一個依靠告密者維持其統治的國家。”一語道破美國社會線人泛濫的真相。
在美國,幾乎所有重要的政府部門,如司法部門、情報部門、軍隊都有大批線人,甚至新聞媒體也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線人提供線索。線人幾乎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因此很難對他們的生存狀態進行嚴格劃分;而且,不下百萬的“非在編”線人分布在全球各地,在美國情報機構的花名冊上根本找不到他們的名字。
情報機構發展線人時,一個重要的標準是其所能提供的情報價值的高低。因此,社會上層人士、消息靈通人士,甚至一些專家學者,都在情報機構的威逼利誘下成為其線人。
聯邦當局偵破的絕大多數案件都在不同程度上得益于線人提供的情報。不過,執法部門的線人與情報機構使用的線人不同,他們大多是犯罪分子,落網后轉為線人。
“9·11”事件后,將反恐作為第一要務的美國安全部門開始實施“全民線人計劃”。該計劃已在10座大城市進行,第一階段已有百萬人參加,培訓的重點是訓練居民互相監視,向當局舉報可疑活動。這一計劃全面推行后,在每3個美國人中,就有1個將成為當局的線人。
線人服務的領域不同,境遇也各異。
中央情報局發展的線人屬于任務型,完成一個任務后,中情局立即履行事先約定的承諾,并從此與線人“一刀兩斷”,不再聯系。那些需要保持聯系的有特別價值的線人,一般保持單線聯系,即線人只對惟一的上線負責。
美國媒體間競爭激烈,各大媒體都極重視從政府要員、社會名流等消息靈通人士中發展線人,并對線人實行嚴格的保護。上世紀70年代,《紐約時報》記者靠線人獲得一份美國國防部有關越戰的高級機密文件,并公之于眾。國防部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紐約時報》交出幕后“泄密者”,但法院最終裁決該報享有報道“五角大樓文件”的權利,也有權不把線人的名字告訴政府。為保護消息提供者,美國媒體此后一直嚴守不透露線人的原則。《華盛頓郵報》通過一個代號為“深喉”的政府官員線人,獲得“水門事件”的線索,報道后導致尼克松總統下臺,直到現在,人們還不知道“深喉”到底是誰。
為執法部門、安全部門服務的線人與當局打交道就像做生意,線人和當局簽署書面協議,雙方的責任和義務、可為與不可為的事情,都要詳細記錄。線人保證為當局進行某幾項活動,而當局保證事后減免其刑期或提供某種待遇。如果是毒品、幫派、反恐等重大案件,線人還會被當局納入“聯邦證人保護計劃”,破案后改變其姓名、履歷,甚至進行臉部整容手術,讓其持新證件,遠走高飛,“人間蒸發”。不過,正如有人所說的那樣,美國奉行實用主義,也有一些線人的利用價值被榨干后,當局“棄之如敝屣”,任其自生自滅。白宮門前的自焚者就活生生地反映了這類線人的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