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4年我國將地理標志納入商標法律體系予以保護以來,經過各級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和有關部門堅持不懈的努力,地理標志保護工作在促進農民增收方面已經初見成效,各地涌現了不少成功利用地理標志發展農村特色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典型。
北京“平谷桃”地理標志于2002年核準注冊后,在平谷工商分局的積極配合下,平谷區委區政府召開專題大會進行公布和宣傳,組織成立了由多家單位參加的平谷桃聯合監管機構,對平谷桃進行嚴格的規范化管理,大力推進平谷桃的標準化生產。近兩年來,平谷桃已占領北京市的中高檔市場,出口額占全國鮮桃出口的40%左右,全區15萬桃農2003年實現人均銷售收入2600多元,比2002年增長18%。
天津“小站稻”地理標志于1999年核準注冊后,商標注冊人制定了《小站稻栽培技術操作規程》、《小站稻質量標準手冊》,并在全市稻區推廣應用,提高了小站稻的品質,小站稻成為許多連鎖超市糧食類中最受歡迎的商品之一,經濟效益不斷上升:普通大米每斤不足2元,精制小站稻可賣到4.5元;出口日本的小站稻離岸價格每公斤達48元人民幣,擺上日本超市的小站稻價格每公斤達到100元人民幣。為適應市場需求,天津市12家小站稻生產加工企業與當地稻農簽訂小站稻種收合同,實行優質優價,并為簽訂合同的稻農提供種子、肥料、技術指導、低息貸款等全程服務,解除了稻農的后顧之憂,稻農由此效益大增,天津稻農每年增收逾千萬元。
山東“章丘大蔥”地理標志于1999年核準注冊后,經過5年多的使用、管理、培育和發展,基本實現了基地標準化、營銷多元化、管理規范化的現代農業目標,蔥農普遍過上了小康生活。2003年,章丘大蔥種植面積達9.82萬畝,年產量達到4.4億公斤,產值近4億元,主產區人均收入1338元,占人均全部收入的32%。章丘大蔥的經濟效益不斷提高,章丘大蔥的平均價格從1999年的每公斤0.4元上升到2003年的每公斤0.9元,年均升幅為20%-30%。同時,大蔥產業的發展還帶動了運輸、餐飲等相關產業的繁榮。
黑龍江“五常大米”地理標志核準注冊后,五常市大米協會以“五常大米”商標為依托,開發品牌,監控質量,統一標識,維護信譽,大米協會不斷壯大。截止2003年6月,已發展加工企業會員450家,營銷會員136名,稻農6萬多戶,種植水稻100多萬畝,形成了生產、加工和銷售一條龍的產業鏈,大大提高了五常大米的規模、質量、信譽和發展后勁,近兩年促進農民增收逾1200萬元。
江蘇陽山鎮的“陽山水蜜桃”地理標志核準注冊后,陽山水蜜桃的知名度不斷提高,當地農民借“陽山水蜜桃”地理標志的知名度,在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方面收到顯著成效。全鎮桃樹面積6000多畝,年產水蜜桃6000余噸,產值4000多萬元。全鎮農民年人均收入7229元,戶均存款10萬元,其中70%來源于水蜜桃的收入。其中有1000多戶農民水蜜桃收入超萬元,有的桃農收入達10多萬元,最高畝產3萬元以上。
浙江余杭區的“徑山茶”地理標志于2003年核準注冊后,杭州市工商局余杭分局幫助注冊人對徑山茶生產基地和茶廠加強標準化管理,徑山茶于2004年5月被評為“浙江省十大名茶”,生產不斷擴大,效益不斷提高。2004年,徑山茶產量達625噸,產值達1.17億元,比去年增長23%;徑山茶每公斤均價為221.67元,最高價達3600元,增幅為17.85%;徑山茶農人均收入達5000元,增幅為25%。
浙江“安吉白茶”地理標志于2001年核準注冊后,商標注冊人和有關部門大力弘揚白茶文化,強化品質管理,健全營銷網絡,有力地推動了安吉白茶產業化發展。目前,安吉白茶已經成為全縣農業的支柱產業,遠銷港、澳、臺、美、日、英、德、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安吉縣也由此被命名為“中國白茶之鄉”。2003年,安吉白茶栽種面積達1666.5公頃,年產量達150噸,產值達1.5億元。
廣西“田陽香芒”地理標志于2002年核準注冊后,田陽縣工商局積極指導當地農民使用、管理和保護“田陽香芒”證明商標,田陽縣參與開發田陽香芒的2萬多農民率先脫貧致富,其中年收入超過萬元的農民由1998年的40多戶增加到2003年的550戶。
新疆“庫爾勒香梨”地理標志核準注冊后,針對侵權假冒比較嚴重的現象,巴音郭楞自治州工商局在指導商標注冊人規范商標使用許可行為同時,加大打擊商標侵權假冒行為的力度,僅今年上半年,州工商局查處侵犯“庫爾勒香梨”證明商標專用權案件的案值就達380萬元。由于管理嚴格,注重品質,庫爾勒香梨贏得了良好聲譽,目前產品遠銷到香港、澳門、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法國、加拿大等國家或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