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連戰一行結束在大陸訪問前夕,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主任陳云林在上海宣布:第一,將檢驗檢疫準入大陸的臺灣水果由12種擴大到18種;第二,將對10余種臺灣水果實行零關稅措施;第三,對從臺灣準入的水果,大陸已做好準備,將在通關、檢驗檢疫等方面提供便利措施。消息一經發布,在臺灣民眾尤其是臺灣農民中引起了巨大反響。
早在去年8月,臺灣農策聯盟開始將水果定期銷往大陸的超市連鎖店時,1年僅有大約5000萬元(新臺幣,下同)銷售總額就已經在臺灣中南部農民心中亮起了難得一見的希望曙光,并隨之出現了“臺灣農民的希望在大陸”的說法。
事實上,臺灣水果的品質近年來提升很快,每年都有幾十萬噸水果銷往世界各地,在4月13日北京翠宮飯店舉行的“臺灣精品水果新聞發布會暨品嘗會”上,蓮霧、芭樂(又名番石榴)、蕃荔枝、芒果、釋迦、鳳梨、香蕉、茂谷柑、檸檬等10多種來自臺灣的精品水果色艷味美,也贏得了廣泛贊譽。可惜,這樣的精品水果卻成了滯銷貨,僅5000萬元對大陸的銷售額都讓臺灣農民感到慶幸,臺灣農業怎么了?
只跌不漲 農產品沒出路
其實,臺灣農業沉疴難治早已是不爭的事實,在2001年底加入WTO之后,面對外來的競爭,原本就已經不景氣的臺灣農產品市場,價格連續3年下跌,總體價格跌幅少則20%,高則30%。不管是果農、菜農、稻農,人人叫苦連天。目前臺灣大約有360萬農業人口,為數如此龐大的群體,生活卻無以為繼,以至于出現了出身農家的“白米炸彈客”楊儒門,他不惜以身試法,四處放置不傷人命的恐嚇炸彈,希望引起各界對農民目前困境的關心,把農民積怨表達到了最高點。
臺灣當局曾經要求農民“農業轉型”,把種植品種全部換成柳丁,結果每次收成的柳丁價格都很低廉,1斤甚至賣不到10元,而臺北路邊攤的柳丁汁卻賣到了1杯30元,1斤柳丁還可以榨3杯柳丁汁;后來又宣傳改種菠蘿,收成后3元1斤還不一定有人買,農民只好拿來喂豬,最后干脆不采收,放在田里讓它腐爛掉。面對這樣的狀況,農民欲哭無淚,有些人直接把土地給賣了,有些就整日坐在田埂上發呆。
天災,沒收成;豐收,沒人買,這就是臺灣農業的現狀。“農民跟以前一樣,還是靠天吃飯,這算什么社會進步?”一位臺灣老農民直言不諱。
轉業不成 農民陷窘境
臺灣農民一天在室外工作10多個小時,夏天有炎炎烈日,冬天有凜凜寒風,還要擔心刮風、下雨給農作物帶來的影響,身上更是有數不清的勞動傷痕,而許多人一個月的收入卻只夠看病吃藥,怎不叫人心寒?
真正賺到錢的是批發商。臺灣的不成文的規矩是,產地1斤10元,市場至少30~40元,而且這不能說是剝削,因為他們也有成本支出。當局沒有對此進行政策調控以增加農民收入,反而提出要農民轉業,現實卻是,大多數農民除了務農之外,什么也不會,要轉到什么行業呢?答案不得而知。
目前臺灣農田中耕作的很多是老農民,因為農民的孩子都不愿意務農,選擇到大城市去打工,而臺灣經濟的持續低迷同樣也讓他們賺不到錢,這樣一來,更沒有能力照顧老人,整個農民家庭都陷入了經濟窘境。
這次大陸對臺灣水果及農產品的開放仿佛給了臺灣農業一線生機,有的農民甚至直言:“大陸市場是臺灣農民惟一的希望。”
果商們也紛紛表示,大陸的開放政策對臺灣農業的幫助很大,此次開放大陸市場是個“大商機”。
水果背后 選票作祟
長期以來,臺灣農產品在大陸市場銷售的最大障礙是臺灣當局以非經濟因素干擾兩岸農業合作。此外,兩岸至今未能直接通航,也是臺灣農產品擴大在大陸銷售的最大束縛,目前臺灣少量進入大陸市場的農產品須轉經第三地,時間長、成本高、風險大。
大陸給農民帶來的是欣喜,陳水扁當局的曖昧不明態度引起了農民的極大反感,很多農民到農會強烈抗議:“WTO后‘政府說會指導農民,結果呢?我們還是一樣困苦,選票投給了那些愛吹牛的政客,他們發達了,我們卻倒霉了,現在有機會銷到大陸,他們又為了政治因素在吵鬧,到頭來還不是我們農民吃虧?”
一語道破天機。農民的選票才是政客們最關心的問題。誰都知道,臺灣農產品如果能順利打開大陸市場當然有助于解決滯銷問題,但在連戰大陸之行之前,一場“藍綠水果混戰”早已展開。
原來,南臺灣各縣市的農業人口的選票占臺灣選票的6%,對臺灣選舉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過去,這部分選票是民進黨的“鐵票”,隨著臺灣國民黨副主席江丙坤訪問大陸,積極推動臺灣農產品銷往大陸,這部分選票的指向就已成了“藍”、“綠”攻防的風暴中心。
臺灣一些有識之士也認為,民進黨不必從選舉、選票的角度來思考水果問題。但事實卻證明,本不應成為國民黨和民進黨斗爭工具的臺灣農民,目前已經是爭奪選票的焦點所在,他們的利益早已被擺在政客的利益之后。(張志勤)
海外星云 2005年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