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 慧
馬某,男性,36歲,是一家公司的行政管理人員。他向醫生訴說自己經常感覺很累,無法集中精神,而且晚上常無法入眠,總會在床上翻來覆去到凌晨兩三點才睡著,早上起來無精打采。醫生說:你太緊張了,可能是生活壓力大,放輕松一點就沒事了。但他自己知道,事情絕對不是如此簡單,因為他經常憂慮,害怕工作做不好。有幾次上司要他處理賬目,他都會重復點算好幾次,仍然覺得數目不太正確。每次將賬目交給上司后他都會失眠好幾天,既擔心又緊張,心臟隱隱作痛,人感覺不舒服。好一段日子他覺得自己已無法勝任目前的工作,想要辭職。因為他覺得一切自己都無法掌控,生活也感覺漸漸失控,自己的精神好像快要崩潰了!
心理醫生點評:焦慮癥是由于長期壓力,無法適當處理和紓解,累積而成。到目前為止,醫學仍然無法確定焦慮癥的真正成因。與抑郁癥一樣,焦慮性疾病有很多種類,并且焦慮癥通常不會自個兒痊愈或減弱。它也不像精神疾病,焦慮疾病不會因為與現實接觸而消失。許多患有焦慮的人都會嘗試控制或隱藏他們的癥狀,盡量表現得平安無事。然而,焦慮性疾病的癥狀如心悸和氣促,會在患者的恐懼下,令他們覺得自己患有心臟病或其他嚴重的生理疾病。所以,焦慮癥通常會引發更多、更重的焦慮。
面對上述焦慮癥狀,專家認為必須從3方面進行應對:
1.生理。要確定出焦慮癥是不是生理疾病,因為心肺異常、心絞痛、甲狀腺機能亢進癥、新陳代謝異常、濫用藥物等都可能引起焦慮癥狀。否則,患者需要的是醫藥護理。“對付”焦慮癥最佳方法是運動。
2.思想。焦慮癥狀都是一些非理性或不合邏輯的想法。由于這些思想可能是過去經歷、童年生活或焦慮發生后產生的,若情況無法獨自處理或解決——無法自我辨別謬誤思想,那就要看醫生以尋求幫助了。
3.行為。這一方面必須要患者有足夠的自制能力,比如做一個時間表,強迫自己運動,參加戶外活動及固定自己每星期要聯絡兩三位朋友或親人等。某一些情況,患者需要專家協助做系統減壓,自我肯定的訓練等。
焦慮癥在日常生活都會出現,在開始時它并不會引起我們的注意。當它逐漸成為困擾的時候就要趕快處理,不要讓困擾變成問題或疾病時才開始處理。要知道,無論何種疾病,都是預防勝于治療,因此千萬別等到事態嚴重才關注它。總之,擁有健康生活,飲食均衡、維持適當運動和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充裕的休閑都是對抗焦慮癥的最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