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宜朗
從人類進化的角度來看,情緒的發育是早于思維及其他心理活動的。在各種情緒中,又以恐懼、焦慮的起源更早。即使是比較低等的動物,也往往會表現出與人類相似的情緒反應。從另一個角度說,這也說明恐懼、焦慮情緒對人類的生存可能更為重要。
從來心靜如水、在任何情況下都波瀾不驚的人恐怕是鳳毛麟角。對絕大多數人而言,緊張、恐懼、焦慮都是其最早、也是最常體驗到的情緒。在人生的某一階段或在遇到特殊情況時,人們會出現緊張、不安、手足無措、煩惱、憂心忡忡,并有心慌、多汗、呼吸急促等表現。不過,對絕大多數人而言,這都屬于正常的情緒反應,正如我們的祖先在野外遇到危險或困難時的表現一樣。這些反應可以使人更好地應對困境,渡過難關。而且,這些反應往往在時過境遷之后,逐漸恢復正常。
但是,也確實有一些個體焦慮癥狀的發生過于頻繁且無法預測,或持續的時間過長,或程度過重,這往往提示個體可能出現某種焦慮障礙。
從實例看何謂焦慮障礙
例一;40;多歲的劉女士知道自己憂慮過度。她擔心孩子,怕他們出門遇到什么事故;;她擔心丈夫,怕丈夫突然被查出患有重病;;她擔心出門旅行,怕出門在外遇到什么麻煩;她甚至擔心自己的過分憂慮。她幾乎什么都擔心。除此之外,她還有情緒急躁、坐立不安、失眠等癥狀。這種情況已經持續將近一年了,她為此非常苦惱。
例二;嚴女士今年35;歲,是某公司的高級職員。不久前她因為一股突然且原因不明的恐懼、心悸、呼吸困難、頭暈、心跳不自主并伴有渾身發抖、出虛汗同時有一種將要暈死過去的感覺而到醫院的急診室就醫,其實還沒到醫院,上述癥狀就已經自然消失了。醫院做了很多檢查卻一切正常。她本來以為這只是一時的不舒服,只要多休息就沒事了。可大約一周后的一天早晨又發生了相同的情形,她無原因地感到異常恐懼,覺得自己快要死了,同時有心慌、呼吸困難、多汗等癥狀。這次大約持續了20;分鐘,然而醫院檢查后結果又是一切正常。此后的兩個月時間內,她又出現了三次類似的發作,一次是在飛機上,一次是在地鐵中,還有一次是在回家上樓的樓梯里。從此以后,嚴女士隨時都在擔心下次發作。漸漸的,她不敢自己乘飛機,不敢獨自出門,出門時常常要家人陪著。經過神經科醫生的推薦,她來到精神科就診,經治療很快獲得好轉,且療效相當穩定。
例三;小趙是位大學二年級女生。從初中時代開始,她就非常不快樂:一見到人就莫名其妙地緊張、慌亂。本來她成績不錯,老師的評語也很好,但每當上課老師提問時,她總是不敢站起來回答問題。這還不算什么,更為嚴重的是一見到男性,無論是同學還是比自己大出好多的老師,她不得已回答時,也是緊張得不行,臉紅、發熱、出汗,自己的心似乎都要跳出來了。有時人家主動與她說話,她也是慌張得不得了,過不了幾分鐘,自己的身上就滿是汗水。小趙的嗓子相當不錯,可她從來沒有在學校唱過歌,父母曾經多次鼓勵她參加學校的歌唱比賽,可她連名都不敢去報。
上面介紹的例子都屬于焦慮障礙,這是一類精神障礙的總稱。一般讀者可能對這一名稱比較陌生。其實,在國內的診斷標準上,我們仍然將其稱為“神經癥”,舊的名稱則為“神經官能癥”。但更多的人認為焦慮障礙更代表這類疾病的本質,因為其共同的特征是持續而嚴重的焦慮。當然,焦慮并非此類疾病的惟一特征,焦慮情緒往往會影響到患者的其他心理活動,包括思維及行為等。
焦慮障礙的原因復雜,且往往因人而異,但專家認為,主要的原因包括如下幾方面:
人格特點:焦慮障礙患者的性格特點往往是比較敏感、情緒化。遇事容易反應過度。此外,小時候比較害羞、膽小的人比較容易患社交焦慮障礙。
成長經歷:個人的成長經歷也往往會對其出現焦慮障礙產生影響。比如,童年經常遭遇不良經歷的個體,往往容易將遭遇這些不良經歷時反復出現的緊張、焦慮、恐懼等延續到成年。如果成年時再遇到類似的不良事件,這些反應就很容易再次出現。
遺傳因素:證據表明,焦慮障礙也具有一定的遺傳傾向。家族中有焦慮障礙的患者,其親屬出現同類疾病的風險比一般人群要高。
焦慮障礙的類型
在臨床上,常見的焦慮障礙包括:廣泛性焦慮障礙、驚恐障礙、強迫癥(強迫性障礙)、恐懼癥、社交恐懼癥(又稱為社交焦慮障礙)。
廣泛性焦慮障礙是一種以缺乏明確對象和具體內容的提心吊膽及緊張不安為主的疾病,并有顯著的植物神經癥狀如肌肉緊張、坐立不安等。有人認為,廣泛性焦慮障礙是一種在程度上超出正常范圍的擔心、憂慮。患者終日忐忑不安,總擔心有什么不測的事情發生。本文的例一就是典型的廣泛性焦慮障礙。
驚恐障礙的特點是突然發作、突然緩解,不僅使患者深感痛苦,也使醫生診斷起來比較難。患者常常到綜合醫院就診或去看急診,且容易導致反復診斷、反復檢查。觀察發現,每一次驚恐發作大多在10;分鐘之內達到高峰,表現為極度恐懼與害怕,然后再慢慢地緩解。前面介紹的嚴女士的癥狀就比較典型。
恐懼癥是一種以過分和不合理地懼怕外界物體或處境為主的疾病。患者明知沒有必要,但仍不能防止恐懼發作,恐懼發作時往往伴有顯著的焦慮和自主神經癥狀。病人極力回避所害怕的客體或處境,或是帶著畏懼去忍受。據研究表明,每10;個人中就有一個具有極端的、不合理的針對某種物體或環境的恐懼。
社交恐懼癥的主要表現為:害怕社交(如在公共場合說話、聚會、開會,或怕自己做出一些難堪的行為等)和人際接觸(如在公共場合與人接觸、怕與他人目光對視,或怕在與人群相對時被人審視等)。患者往往自我評價低,害怕批評。嚴重者連在人多的地方進餐、打電話都覺得非常困難。社交恐懼癥患者往往由于害怕表達而喪失很多機會,而這又會反過來使患者的自信更為降低。上面介紹的小趙就具有比較典型的癥狀。
強迫癥患者常見的癥狀是強迫性懷疑,懷疑不清潔或被污染,或是擔心有些事情沒有做好,如煤氣開關是否關緊,門和抽屜是否鎖好,電燈開關是否關好等。患者常反復多次進行檢查,逐漸發展成效率低下,做事緩慢。很多人同時會有抑郁癥狀。
焦慮與抑郁癥狀往往共存
除了焦慮障礙外,抑郁癥也是一種相當常見的精神障礙。許多人認為這是兩種互不相干的疾病,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臨床上,我們常常能見到焦慮情緒與抑郁情緒相互混雜的情況。這可能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患者患的是焦慮障礙,同時會有比較明顯的抑郁癥狀。比如,驚恐障礙、強迫癥、社交焦慮障礙患者常常同時伴有抑郁癥。很多時候,同一位患者身上既可有無名的緊張、擔心、焦慮,又有情緒低落、無助和悲觀失望。值得警惕的是,患者能生動形象地向醫生傾訴內心的緊張害怕、煩擾不安,卻往往忽視了自己情緒低落、提不起興趣的一面。倘若醫生沒有認真地追問病史和做詳細的精神檢查,很可能忽略了抑郁情緒的存在。另一種情況是,患者的主要問題是抑郁癥,但焦慮情緒也比較明顯,也表現為心煩意亂、坐立不安,預感到自己或他人將有不幸發生。此外還可伴隨心慌、手抖、不能放松、面色蒼白等。這種復雜的表現需要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弄清診斷,確定恰當的治療方案。
焦慮障礙的治療
焦慮障礙給患者帶來了很大的痛苦,但證據表明,這類疾病完全可以獲得有效的治療。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特別是抗抑郁藥和抗焦慮藥)在焦慮障礙治療中已經顯示出切實的療效,而且二者在具體應用時往往可以互為補充。
目前,國外常用的心理治療方法是認知行為治療,認知治療的目的在于幫助患者辨認并糾正錯誤的思維模式,讓患者了解焦慮障礙的本質、不同的癥狀表現、自然病程及發病因素,還應讓病人理解這種治療并非被動接受,而應調動自身的能動性,使其積極參與治療。
行為治療主要針對的是恐懼癥及強迫癥等,方法是通過要求患者完成某些行為或工作而使其暴露于患者因恐懼而回避的物體或環境中。開始可在模仿的情境下進行練習,有治療者陪伴,當患者逐步獲得自信后,逐漸過渡到真實情境中。鼓勵患者在面臨真實的情境時,通過想像,進行30;分鐘的認知準備工作,找出自己不正確的思維及信念,通過討論這些錯誤,推理出理性的反應方式,然后具體實施。
在藥物治療方面,目前比較常用的是新型抗抑郁藥物,其中包括帕羅西汀、氟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等,這些藥物在改善癥狀方面顯示出較好的療效。治療一般需要兩周起效,但治療一般應維持8~12;周,才可達到顯著療效。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患者癥狀剛剛獲得改善就試圖停藥,這是錯誤的。研究表明,鞏固與維持治療是獲得良好、長期療效的重要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