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耀忠
對于很多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來說,如何教育孩子是他們最關心的問題。激烈和殘酷的社會競爭,也讓很多做父母的意識到早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希望本期的“家教心得”欄目能給家長們一點啟示。
劉亦婷——素質培養
劉亦婷簡介:成都人,1999;年4;月被包括哈佛大學在內的四所美國名牌大學同時錄取,并獲得全額獎學金。本科畢業后,她進入一家美國公司做助理咨詢師。
“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培養得法,也能成為不平凡的人”,這是劉亦婷母親的肺腑之言。
劉亦婷的父母認為孩子應該具有“十大必備素質”,即身體好,頭腦靈,性格優,興趣多,情感美,知識廣,品德正,能力強,后勁足,發揮佳。他們將對劉亦婷素質和能力的培養經驗具體歸納為四個基本方法:順應天性,積極引導,個性化培養,自主發展。
劉亦婷的父母試著把教育子女當做一項科研項目來做。他們認為,要按照預定的目標和節奏來培養孩子。從0;歲到3歲,主要是父母在生活中教,讓孩子在游戲中學。上學之后,要讓孩子對課堂保持新鮮感。吃飯的時候,一家人在餐桌上談談一天的學習和生活見聞,發表各自的見解。這個簡單易行的嘗試對孩子有著明顯的影響。正是這種輕松平等的交流,讓孩子形成了主動學習和自我完善的意識。
如何讓孩子在父母不在身邊的時候也能夠自律,成為很多家長頭疼的問題。劉亦婷的父母從小就這樣教育她:該做又不想做的事情要堅持,想做又不該做的事情要放棄。劉亦婷3;歲就開始洗碗,父母從做家務事這一小事入手,利用孩子天性好奇卻喜新厭舊的特點,讓她明白人不能光憑興趣做事。
劉亦婷的父母認為,父母想讓孩子形成什么樣的個性,最有效的途徑就是給孩子做個活榜樣。內向的父母若想讓孩子具有外向的特點,最佳選擇就是:在家里帶頭傾訴內心感受,在外面主動與人問候交談,讓孩子有機會模仿這些外向的行為模式。而且,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就應該培養他們對各種有益活動的興趣,將快樂的體驗和學習結合起來。
周婷婷——賞識教育
周婷婷簡介:1980年生,1歲半時雙耳全聾,卻學會了說話;6歲時能認識2000;多漢字;8;歲時能背出圓周率小數點后1000;位,打破吉尼斯世界紀錄;小學階段連跳兩級;10;歲被評為全國十佳少年;16;歲被遼寧師范大學錄取,成為中國第一位少年聾人大學生;17;歲被評為全國最年輕的自強模范;21歲赴美留學攻讀心理學博士學位;2002年榮膺首屆海內外中國婦女十大時代人物。
“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做父母的也要眼含熱淚地欣賞他、擁抱他、贊美他,為自己創造的生命而驕傲。”周婷婷的父親周弘就是用這種賞識教育,讓雙耳全聾的女兒踏上了成功的康莊大道。
當8歲的婷婷背出圓周率小數點后1000;位時,周弘說:“你就是天才,這就是證明。”
當婷婷有一次數學不及格時,周弘笑著說:“太好了,你不是要當海燕嗎,現在暴風雨來了。”
每篇作文,周弘都用紅筆將好句子畫出來讓婷婷高聲朗讀,讓全家人熱烈鼓掌。婷婷的智商是105,遠低于所謂天才兒童的130,但周弘告訴婷婷:“智商只能測記憶力,無法測悟性、靈感。而你正是這方面的天才。”
將女兒看成是天才,并真誠地去賞識她,贊美她,鼓
勵她,是周弘教育孩子最大的特點。周弘認為:父母一定要以信任、尊重的眼光,承認差異和允許失敗的心態來對待孩子的學習。事實上,很多家長在教孩子說話、走路時,都會用“賞識教育”,認為孩子什么都能學會。隨著孩子的長大,家長的心態慢慢變了,這主要是同別的孩子比較,而又對自己的孩子抱有不切實際的期望開始的。父母一定要打破這種心態,學會注意孩子,信任孩子,尊重孩子,留意孩子的長處。其實,每個孩子身上都蘊藏著無限的潛能。
這位父親有一些經典語錄:“沒有種不好的莊稼,只有不會種莊稼的農民。農民怎么對待莊稼,決定了莊稼的命運,同樣的道理,家長怎樣對待孩子,決定了孩子的命運。”“相信你的孩子就是天才,永遠不要放棄對他的信任。”“成功的實質是不怕失敗。孩子第一千次摔倒了,做父母的要堅信他能一千零一次地站起來!”
艾天——陽光教育
艾天簡介:武漢人。2002;年2;月,美國弗里曼基金會負責人到中國挑選獎學金對象,經過層層選拔,全國共有70;名學生入圍。在面試中,盡管艾天的高考和托福成績不是最好的,但他的綜合素質吸引了主考官的視線。最終,18;歲的艾天一舉獲得巨額獎學金——弗里曼亞洲獎,計18;萬美金。
艾天的母親王開敏將自己的教育心得總結為“陽光教育”。她覺得,無論孩子的天賦如何,資質如何,擁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才是最重要的。
王開敏認為,教育孩子是母親的天職,孩子長大后不被社會認可,應該是母親的失職。一個母親應該有兩份工作,一份是生存工作,另一份是教育工作。當你決定生下這個小生命時,你就有責任教育孩子,讓他成為一個幸福快樂的人。良好的心態對于一個撫育孩子的母親來說非常重要。你可以把幸福的感覺傳遞給孩子,也可能把痛苦和抑郁感染給孩子。只要讓孩子學會用燦爛的微笑迎接生活,用樂觀積極的心態去面對未來,他就能活出一片天。
王開敏從小就不讓艾天上各種培訓班,也不選擇所謂的好學校,而是按照就近上學的原則選擇學校學習。她認為就近入學更有利于孩子的安全和健康。她甚至替孩子完成過作業,因為她認為老師讓學生整頁整頁地抄寫a、o、e,實在沒有太大意義。從小學到中學,艾天的成績在班里也不總是第一名、第二名,只是基本上保持在好學生的行列。在業余愛好方面,艾天也沒有什么突出的特長,只是愛玩兒而已。作為母親的王開敏,從不逼迫兒子學什么,只是滿足孩子愛玩兒的天性,甚至有時陪兒子一起玩兒。她要求艾天參加托福考試,并不是一味想出國,只是她覺得孩子正常的功課太輕松,想給他施加點兒壓力而已。同時,在千萬人都奔向高考的狹窄人生道路時,她希望另辟蹊徑,通過參加托福考試,拓寬孩子上大學的道路。
王開敏還認為,學生除了掌握必要的知識技能外,更為重要的是應該充滿愛心,關愛他人,有良好的交往、組織才能以及健康的體魄。因此,她總是想方設法讓兒子參加各種集體活動。
陳宇華——自主教育
陳宇華簡介:1972年出生于湖南長沙。1984;年,隨父母到福建廈門。1990;年,以廈門文科第一名的成績由廈門一中保送到中國人民大學。1990年至1993;年,就讀于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系。1993;年,作為當年中國內地惟一的本科生被美國斯坦福大學錄取。1993;年至1995;年,就讀于美國斯坦福大學。1995;年至1997;年,在美國科爾尼咨詢公司香港分公司工作。1997年至1999年,就讀于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獲MBA學位。2000;年1;月,創辦華有德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如果問起陳宇華的父母:培養出這么優秀的女兒的秘訣是什么?;他們的回答竟然只有四個字:干脆不管!
陳宇華父母的教育方法就是:千萬別管制孩子,要正確地引導他們,讓他們學會自己管理自己。這便是自主教育。
陳宇華的母親有一個很獨特的觀點:對孩子放心,是發自對孩子的愛心、默默準備的苦心和對孩子十分的信心。其中最重要的是對孩子的信心。如果孩子對父母太過依賴,他的個人能力就得不到很好的發展。如果父母總是代替孩子做一些事情,不但不能培養孩子的毅力和執著,更重要的是會限制孩子頭腦的發展,阻礙孩子對新事物的適應能力。孩子終究得自己去面對人生,面對問題,如果沒有足夠的適應能力,沒有善于思考的頭腦,就會被社會淘汰。何況有很多問題,是父母根本無法代勞的。所以,從陳宇華小時候開始,父母就引導她自己管理自己什么事情都讓她自己去琢磨,讓她慢慢鍛煉自己的頭腦,提高自己的能力。
孩子身上有優點,也有先天的不足,就看父母怎么調教。自主教育中,父母可不是一切撒手不管,而是不管中的管,寬中有嚴,給孩子一個廣闊的天空,讓孩子自己走向成功。如果說自主能力是基礎和根源,父母的引導和鼓勵就是指南和強化。
對這方面,陳宇華的父母有一個很好的比喻:孩子像風箏,父母就是放風箏的人,手里牽著風箏的線。如果父母一直拽住這根線不放松,那么這風箏一定飛不高。必須得慢慢松線,讓孩子自由、自主地去發展,去嘗試,去拼搏,孩子會像風箏一樣越飛越高,他們才能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不斷地超越自己,做得更好。當然,如果父母不抓住這根線,完全放手的話,那么風箏就會亂飛,最終會被風刮得無影無蹤。這就需要父母去把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