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海唏 振 華
有家調研機構最近對電視受眾進行了一次抽樣問卷調查,其中有一個題目是:你最不喜歡的電視內容是什么?調查結果是90%以上的人認為,一是廣告太多、太騙人;二是短信競猜太濫、太坑人。
短信競猜呈愈演愈烈之勢,從晚會最佳節目評選到體育比賽“誰輸誰贏”,乃至熱播電視劇的劇情內容,可謂鋪天蓋地。那些電視節目主持人,練就了熟背競猜號碼的“過硬本領”。部分媒體和短信公司在“拇指經濟”上大發橫財,不少短信競猜打著有獎旗號,實際上成了坑人陷阱和變相賭博。
簡單的題目撈錢的手段
短信競猜,給電視臺、電臺、網站等媒體帶來新的互動手段,提高了收視率,原本是件好事。問題在于:當短信競猜掉進錢眼,“互動”漸漸變味,就變出了一個個圈套。經常參與短信競猜的人不難發現,電視臺、電臺、網站等媒體出的題目,越來越簡單,有的甚至可用弱智來形容。
在一場電視招聘會上,4人競爭一個職位,每輪淘汰一個,讓你發短信競猜每輪淘汰誰。最后的勝利者已經產生,這邊還要問:這輪淘汰誰?賽事勝負預測,是各家電視臺短信競猜的拳頭產品。從整場比賽到單節比賽,能猜都讓你猜。有時,一支球隊已狂贏二三十分,比賽進入“垃圾時間”,叫你回答:誰將贏得勝利?有些電視劇頻道出題調查:本劇主角是男是女?電視機前的孩子也能脫口回答。
看似低俗的競猜主題,其實大有講究:難度低,參與者眾,票子自然滾滾來。一家電臺短信競猜業務負責人透露,成功的競猜,答案一定要簡潔。搞的話題參與,最好提供備選答案,A、B、C、D,讓你做選擇題。全國3億多手機用戶、6000多萬小靈通用戶,哪怕有1%參加競猜,就有300多萬條,每條1元,300多萬巨款就到手啦!
特殊的聯合暴利的行業
短信競猜背后,有一個高效的產業鏈在運轉。首先是SP(短信內容提供商)提供通道,其次是電視臺(電臺、網站)出內容,最后是運營商負責通信服務,三方聯手,緊密合作,實現共贏。
一家SP經理透露,現在SP的牌照不好拿,沒這個準入證,不能搞短信參與,所以,很多電視臺、電臺、網站只有跟他們合作。從中央臺到地方臺,從娛樂、綜藝到談話節目,幾乎每個頻道都在開發短信產業。手機短信參與,一般按條收費,每條0.5元至2元不等。也有的節目搞包月,猜一個月,每月扣費最低幾元,最高可達20元。
獲利由電視臺或頻道(電臺、網站)短信公司和運營商三方分成。運營商的分成幾乎是固定的,約為12%至15%,剩下的,由短信公司和電視臺或頻道(電臺、網站)分成,一般是四六開、三七開。
從投入產出分析,短信競猜可謂暴利行業。一家電視臺去年舉行歌手大賽,推出“最佳人氣歌手”、“最受歡迎歌手”短信競猜項目,一晚上收到參與短信200多萬條,收入300多萬元,而作為獎品的CDMA手機、數碼相機等,價值不到10萬元——還是拉來的贊助!一家市級電視臺播放一集電視劇,短信收入2萬元。另一家省級電視臺,看到短信競猜大有“錢”途,投資500萬元成立公司,自己拿下SP牌照,統一經營短信競猜業務。據提供平臺服務的合作方透露,這家電視臺每月短信收入200多萬元,成本僅二三十萬元,一年下來,凈賺2000萬元。
包裝的騙局變相的賭博
“發送短信,贏取千元大獎”,當這樣誘人的字眼在屏幕上滾動,成為主持人口中的常用詞匯時,很多熱心參與、從未中獎者心中開始產生疑問:這一臺晚會下來,有多少人發了短信?獲“大獎”的概率多大?公布出來的手機號碼總是隱去4位數,這寥寥幾位獲獎者到底是否存在?
筆者曾參與過類似短信競猜,也向相關方面追問過:中獎比例多大?10%、5%、1%……無人回答。業內人士說,與彩票不同,短信中獎的獲獎人數不是按比例設定,而是按節目播出次數設定,獎品就那幾樣,發短信的人越多,中獎的概率就越低。
法律工作者認為,媒體不管通過什么方式發布短信競猜的信息,都是一種要約和承諾。而現在看來,不少短信競猜構成欺騙:中獎概率多少?每條短信收費多少?等等,這些該真實披露的信息,或被隱瞞,或被虛構夸大。在信息不對稱的前提下,買的不如賣的精,被各種誘惑包裝的短信競猜,陷阱多多,成了變相賭博。
中國消費者協會有關負責人指出,短信競猜很少有公證機構參與,完全是組織方按自定的程序、規則抽取中獎者。各種競猜,經常搭載在能產生巨大社會影響的活動中,故參加者眾多;即使無法搭載,經營者也以筆記本電腦、手機等商品以及現金,吸引受眾參與。這些競猜已毫無社會意義,只是單純吸引人們參加,許多競猜甚至已演變為具有賭博性質的“押寶”活動。中消協提醒消費者,不要輕易參與短信競猜,特別是要抵制涉嫌聚斂錢財的競猜,避免上當受騙。
不幸的是,貪圖暴富的人性弱點,驅使手機族前赴后繼“競”入圈套、“猜”進陷阱。
(摘自《藍盾》 原標題為《“短信競猜”何以成為坑人陷阱》 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