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 紅
德國的情報機構獲取情報的能力不亞于美國的中央情報局。目前有聯邦情報局、聯邦憲法保衛局、聯邦軍事情報局等。
聯邦情報局
1956年4月,聯邦情報局在美國支持下,按中央情報局的旨意和模式成立。從某種意義上說,聯邦調查局就是美國中央情報局在聯邦德國的翻版。它是一個由舊納粹分子、希特勒邊防軍高級將領掌管和指揮的秘密情報機關。主要任務是:負責搜集和分析外國的軍事、政治、技術和經濟情報。它不僅同聯邦國防部所屬的軍事情報機構,及聯邦內政部隸屬的聯邦憲法保衛局建立密切聯系,而且還同美國中央情報局和北約國家的各情報機構,建立業務聯系和進行情報交流。
1990年兩德實現統一后,原聯邦德國的聯邦情報局成為整個德國的情報機關。隨著冷戰的結束,聯邦情報局一些傳統的戰略目標已經消失,同時又出現了諸多新的挑戰。面對這樣的新形勢,聯邦情報局對其方針、任務進行了一些新的調整,提出了新任務,確定了新重點,除了獨聯體和東歐之外,把北非、第三世界各國和地區作為關注的重點。
該局現有工作人員7000多人,設有100多個分局,工作人員大約2400余人,派往國外的情報人員則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活動。聯邦情報局下設4個司:一司,又稱情報司,一是負責搜集情報,并將匯集的情報經鑒定后轉送三司;二是負責向國外派遣情報人員和向聯邦德國的各駐外國機關派遣人員。二司,又稱技術司,主要負責無線電監聽、廣播監聽等。三司,又稱調研工作司,主要負責整理、分析和公開情報工作,其主要人員是軍事、經濟、政治方面的專家。四司;又稱管理司,主要負責人事、總務和行政的管理。
聯邦憲法保衛局
它是以聯邦憲法設置的反間諜和反恐怖主義活動的機關,故名聯邦憲法保衛局。創建于1950年9月,隸屬于聯邦內政部,總部設在科隆市郊的埃倫費爾德,約有工作人員5000余名。主要任務是搜集和分析涉及國家安全的情報,偵破國內的間諜、特務、顛覆、破壞、暗殺等活動,并參與制定各項保密制度和措施以及對身居要職的政府工作人員的政審工作。
1972年8月以后,監視外國秘密情報機關和外國激進團體在聯邦德國的行動,也納入該局的職責范圍。恐怖活動和新納粹活動的威脅增加后,該局又增加了這方面的國外防衛任務。1990年10月30日德國統一后,特別是由于東歐的劇變,使得聯邦憲法保衛局把原來對付東歐和蘇聯的力量轉移到對付恐怖主義組織、有組織犯罪集團、販毒以及被禁止的技術出口等方面來。
總部下設8個處。在原東德所設的5個州里也設立了州憲法保衛局,每個局下設5個處:行政處、專業問題中心處、搜集處、分析利用處和反間諜處。每個局約有150~200名工作人員,在各州都設有分局,各州的分局歸州內政部管轄。
聯邦軍事情報局
也叫軍事反間諜局、國防部情報局或武裝力量指揮參謀部第二局,是德國最高軍事情報和反間諜機關。
該局總部設在科隆,現有工作人員2500人。主要任務是:匯集各種渠道獲得的以軍事為主的情報,加以分析、研究和鑒定;保衛德國國防軍的安全,防范外國情報機關對德國國防軍的安全構成的威脅;實施對駐外武官的領導和指揮;并負責審查約2萬名接觸機密文件的人的可靠性。它名義上不搞軍隊以外的情報工作,實際上工作范圍遠遠超出了軍隊。
在國內6個軍區內設有分局,總部內設7個處,另有一所國防軍情報學校。該局效率在德國的各情報機關中堪居首位。僅1991年一年之內,就破獲了諜報案件等1200多起。
日本政府和軍隊各擁有一套情報系統。目前,日本政府和軍隊的情報部門主要有:內閣情報調查室、公安調查廳、警察廳、情報調查局和情報本部等。
內閣情報調查室
內閣情報調查室是日本的最高情報機關,簡稱“內調”。它是在美國中情局的授意下于1952年4月成立的,當時定名為“內閣調查室”,直屬內閣官房長官領導,1987年7月1日改為現名。主要任務是搜集中國、俄羅斯和其他國家的情報,并綜合其他政府情報機關提供的情報,整理后直接上報給首相,協助其制定外交和國防政策。
它的情報既有來自軍方渠道的秘密信息,又有來自新聞媒體、公開出版物等的公開資料。國際情報界專家指出,一些日本駐外機構人員、出境旅游者、參加國際會議的專家學者等,其中有人打著各種合法的旗號,為內閣情報調查室搜集機密情報。“內調”的情報搜集力度是很大的。據日本媒體報道,凡出國旅行后向“內調”提供“專題報告”的專家、學者,都將予以重獎。
公安調查廳
日本法務省下屬的情報機構,1952年成立。它在表面上打著“防止破壞、維護國家安全”的旗號,而實質上卻是一個地道的間諜機構,并作為美國情報部門的一個下級和協作組織而存在。公安調查廳的業務范圍十分廣泛,不僅搜集有關國家共產黨、國內在野黨的情報,監控執政黨內部的派系斗爭,還搜集外國特工的反間諜情報。
警察廳
日本警察廳隸屬于國家公安委員會。它主要負責國內的政治、刑事案件的偵破;對僑居日本的外國僑民進行監視;執行反情報和反間諜任務。
情報調查局
駐外武官也是外國軍事情報的重要提供者。日本的駐外武官受雙重管轄,其一是外務省情報調查局向駐外武官提供經費,并起管理作用;其二是防衛廳防衛局負責選派駐外武官,并指導、分配業務。
駐外武官搜集的外國軍事情報不得直接上報防衛廳,而是由使館統一上報外務省,爾后由外務省情報調查局根據情況再轉發防衛廳。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情報的時效性,一些有價值的情報資料有時被扣留,影響了自衛隊的情報工作。
情報本部
日本國會在1996年5月正式批準成立“情報本部”,并任命國見昌宏為第一任部長。新成立的情報本部設在東京的市谷,這里素以日本陸軍大本營而聞名。
情報本部由防衛廳和陸海空三軍的諜報機構合并而成,下轄5個部:總務部和計劃部是管理部門,圖像部、電訊部、分析部為核心機構。通過一體化領導,使日本搜集分析情報能力大為提高,不但情報系統運作完全“正常化”,還擁有了許多其他國家沒有的情報搜集手段。同時,大規模培養諜報人員,加強向政府各部門提供相關情報的能力。可直接向首相本人報告,把大量重要情報直接送達內閣。
海外星云 2005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