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寨邦
幾年前,有位熟人懷抱一件用多、層舊報紙包裹的東西找到我。他神秘地對我說,這物件要么就是價值連城,要么就是一文不值,希望我幫忙找一位懂文物古董鑒賞的行家看看,鑒別一下這物件究竟是真貨還是贗品,價值幾何。我喜歡舞文弄墨,熟識文物部門的一些同志和古玩愛好者,我打電話請來一位古董玩家。這位玩家癡迷文物古董多年,收藏頗豐,經驗豐富,在本地古玩愛好者圈子有很多些知名度和權威性。他小心地展開一層層包裹著的舊報紙,展現出來的是一張舊得幾乎拿不上手的黃紙卷兒,但上面的字跡、印章清晰可認。他幾次把近視眼鏡摘下擦拭,通過厚厚的鏡片反復仔細觀看,又詢問了此物的來路,思考良久,并非賣弄地對我們頭頭是道地分析起來:這是件南宋抗金名將岳飛向皇上宋高宗稟報軍情的文書,后人作偽,很難仿造這樣的機密文書,一般都是假冒前人的詩文題款;再則,這件“東西”若是從皇宮里帶出來的,來路正規可靠,因此可以斷定為真品。
熟人聽了,連連稱是,喜不自禁,當場就邀請我們同去酒樓喝酒慶
賀。還說?出手賣了大價錢,還要請我們豪飲。
據說,這位熟人回到家后,惶惶不可終日。他把寶物放在哪里都覺得不安全,還擔心蟲咬、霉變,拿出來又怕弄毀了。另有古董收藏者聞之想去見識見識,開開眼界,他都不肯示人。他一心一意想找個大買家,想出人生大事的成敗固然舉足輕重,但小事上的得失處理不當,也足以攪得人心神不寧。看這位作者筆下描述的家有“珍品”者,如何為其“寶物”手卻又不敢展露,真是左右為難。天長日久,就再?沒?人問津他那“寶物”了,甚至還?人懷疑他是在欺騙人,手中根本就沒?什么真東西。
不久,市文物局邀請國家文物局的幾個專家來我們這兒為周邊區域的國家文物作鑒定。我將此信息告訴了這位熟人,讓他把“寶物”順便捎去再作個權威性的鑒定。為預防閃失和不測,他包車親自送了去。專家們似乎并沒有多看,便一致認定它是件贗品。這位熟人根本不相信,氣惱地說專家們不識貨。安靜下來后,他想自己千方百計才得到了它,花了那么多的心思、精神,細致地打理它,寄以厚望,把希望和許多慰藉、快樂都寄托在它身上,而現在就憑專家們的一句話,一會就瞬間改變了,希望就這樣破滅了。失望之極,他沮喪地說“誰要誰就拿去吧”,從此再也不和文物古董打交道了。
由此可見,一件“文物”的真偽折射出人的心態,得而復失,不是物件本身,甚至不是物件真正的價值,而是人對珍品的態度。得失相隨,本是平常事,但卻招致當事人那般患得患失,沒有時想得到,得到了又怕失去,甚至還想多多益善。不僅忙著追求提高“高附加值”,又惟恐“寶物”受損,終日提心吊膽,這心靈怎能獲得安寧?生命怎能不遭受勞累和痛苦?
另眼看待得與失,關鍵是要保持一份純潔自然的心態。對待得與失帶來的心境上的悲喜交,關鍵要看當事人是否以平和的心態去面對和承受。看透了得失的人,就少有煩惱和浮躁,生命就會跳出唯“物”所困的框框,精神上就會活得灑脫,內心就會有些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