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筱林 周忠和
[編者語]自1784年考古學家發現翼龍化石以來,有一個謎一直困惑著古生物學家:翼龍是卵生還是胎生?
2003年6月10日,國際權威雜志《自然》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汪筱林和周忠和的論文,報道了在我國著名的遼西熱河生物群中發現的世界首枚翼龍蛋及其胚胎化石。這一重要研究成果終于使這一謎題有了明確的答案。
這枚世界上首次發現、也是惟一發現包含有胚胎的翼龍蛋化石,來自于聞名于世的遼西熱河生物群。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 我國科學家在遼西熱河生物群中相繼發現了大量保存完美的早期鳥類化石、帶羽毛的恐龍化石、早期哺乳動物化石和早期被子植物化石,以及其他重要脊椎動物如兩棲類、翼龍類化石等。遼西熱河生物群的湖泊沉積具備了保存化石的所有優越條件,所以保存了如此豐富精美的各類化石。但是,在遼西這個著名的化石寶庫中卻一直沒有發現諸如恐龍等爬行動物和鳥類的蛋化石?,F在,翼龍胚胎化石的發現,填補了這一空白。
這枚來自熱河生物群的翼龍胚胎化石,距今約1.21億年,時代為早白堊紀的中晚期。令人感興趣的是,這枚胚胎化石的兩翼展開約27厘米,比迄今發現的最小的翼手龍幼年個體還要大,顯示這一翼龍長大成年后可能是一類中型至大型的翼龍,估計翼展在2米左右。更令人感興趣的是,這枚胚胎化石骨骼完整、結構精美,顯示這只翼龍即將破殼而出,走進早白堊紀的地球,飛向藍天。
根據研究,翼龍可能具有與今天的鳥類相似的一些復雜的生理行為,在繁殖期間,很可能具有類似家庭的結構模式。它們不但以卵生的方式繁殖后代,把卵產在海灘或者湖邊的泥沙中,而且可能具有類似竊蛋恐龍類和鳥類的孵化行為,以自己高于環境溫度的體溫來保證卵的正常孵化。
這枚翼龍胚胎化石清楚地展現了翼龍在其胚胎發育過程中的最后階段,它保存有完整的骨架、翼膜和皮膚等,同時具有出生后幼年階段的許多特征,如下頜骨吻端的乳突狀結構,肩胛骨與烏喙骨未愈合,脊椎愈合程度差,肢骨關節端弱骨化,腕骨和趾骨弱骨化而保存不好等等,這些特征預示著這一翼龍胚胎一旦出生,不久就可能像一些早熟的鳥類一樣,具備飛行和自主覓食的能力。
令人稱奇的是,在這枚小小的翼龍蛋的旁邊同時還保存著一塊完整的狼鰭魚化石。可以想象,距今約1.21億年前的一天,這條鰭魚一邊擺動著它的尾巴在水中自由地游動,一邊好奇地打量著身邊這個從來沒有見過的陌生的東西。然而,突然噴發的火山將時間永遠地“定格”在了那一瞬間:栩栩如生的魚化石,保存完整的翼龍胚胎化石,一起記錄了這一史前災難。
遼西,這個被人們稱為“中生代的龐貝城”的地方,在這里發現了大量的化石,比如保存有羽毛、皮膚印痕和胃石的鳥類和恐龍化石,胃中尚有食物殘留物(如蜥蜴類和哺乳類)的恐龍化石,直接覆蓋著火山灰的各種生物骨骼化石,化學元素明顯異常的骨骼化石,等等。這些證據都在顯示生物的非正常的集群死亡。毫無疑問火山爆發造成的環境突變如有毒氣體和森林大火等,是導致生物集群快速死亡、埋葬的主要原因。
翼龍胚胎化石的發現確鑿無疑地證明了一點:與恐龍生活在同一時代的翼龍,與其他爬行動物和鳥類一樣是卵生的而非胎生的。這對于人們深入了解翼龍這一與恐龍伴生、曾經控制中生代地球天空的空中霸主的發育演化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