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2004年亞洲企業1000強上榜的企業數目和營業額來看,中國和日本的企業之間還存在著較大差距,中國企業的競爭力也還遠遠趕不上日本。
亞洲企業1000強排行榜顯示,中國企業與日本企業差距甚大,日本企業在亞洲或世界市場上的強勢地位還難以動搖。
2004年日本上榜企業幾乎占據了各行各業的龍頭位置,從制造、電子、貿易到零售業,涉及各個領域,這透視出它作為“企業軍團”全方位的經濟實力、成熟的經營能力和多元化國際競爭力。而中國企業除了在家電制造上勉強可以與之一決高下,其他的企業無論從規模上還是經營上,都難以望其項背。從營業額來看,排名第一的豐田汽車是上海大眾的24倍,NEC是聯想的14倍,日立是海爾的7.6倍……
中國企業的四大弱點
反觀進入前100名的中國九大企業,雖然盈利能力都很強,但是這些高利潤都來自于能源、通信服務等壟斷行業的利潤,比如國家電網、中國石化、中國電信、中國糧油等,80%都是國有企業,而且都是受政府措施保護、具有很強獨占壟斷能力但缺乏競爭力的國有企業,即便有一些股份制合資企業闖入榜單,也都是國家高關稅的政策保護、在制造技術核心上依賴海外的企業,純粹的民營企業上榜非常罕見。所以,大而不強、體力和內力不足、缺乏競爭力是中國大企業最大的弱點。

另外,更讓人憂慮的是中國的技術創新能力一直不足,而有創新能力的高科技企業則沒有規模。從亞洲企業1000強來看,日本上榜企業中有不少來自高科技行業,如日立、索尼等,而中國上榜企業可以列入高科技行業的只有華為、中興及神州數碼。此外,日本其他的上榜企業,雖然不歸類為高科技行業,但是依然擁有強大的科研開發能力。在開發核心技術和新產品方面,日本企業從不吝嗇,以2004年為例,松下投入6400億日元、索尼也投入5500億日元作為研發經費,而中國企業至今技術研發費用平均不到2%,因此,大多數中國大企業開發創新能力比較貧弱,更不具備自己的核心技術,往往靠著模仿、復制、引進來發展,結果成為永遠長不大、成熟不了的“低能兒”。
另一方面,中國企業的國際化水平和日本企業也相距甚遠。從銷售額占海外市場比率上來看,日本的豐田、索尼、松下等企業均占到30%以上,而且各大企業都有全球的銷售渠道、網絡及國際銷售策略,銷售的都是自己獨特的品牌或專利產品。而中國大多數企業則寧愿通過合資引進技術,進行組裝生產或加工,再將產品出口,以此參與國際市場競爭,至于在海外進行生產并獲得全球銷售渠道的,目前除了海爾一家別無他店。因此,雖然有中國企業在亞洲或世界500強上榜上有名,但中國目前幾乎沒有一家企業符合國際跨國組織結構,并且具有成熟的國際化經營策略。
除此之外,中國企業和日本企業在勞動生產及能源消耗上也存在很大差距。盡管憑借經濟的快速增長,中國企業有信心趕上日本,但是趕超的道路會越來越艱辛,因為能源問題、勞工問題及市場問題在將來會越來越突出。
海外星云 2005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