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淑娟

中國和印度這兩大文明古國都有著輝煌的歷史,但兩國的現代化發展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方向。那么,未來兩國該采取互補式的合作方式還是繼續保持對決式的競爭?
如果你是一個公司CEO,想在勞資便宜的發展中國家開拓市場,那么,中國和印度你會選擇哪里?不管你最后情定何方,在你百般思索的同時,這兩個國家也卯足全力較勁,爭取你的青睞。因為,它們不但是目前發展最紅火的市場,也不斷向世界展現強烈的企圖心。
兩大古國 各有所長
同作為文明古國,中國和印度在歷史上都有著傲人的文明發展歷程,近代也都有社會主義發展經驗。另外,兩大市場也一樣吸引人,都有著超過10億的消費大軍。中國已經成為亞洲有名的、僅次于日本的最大品牌精品市場,而印度的中產階級人數更是比美國多,在孟買和新德里等大都市,外商電話服務與后勤中心工作的近20萬年輕人被稱為“被解放的孩子”,都有著滿腹的物質欲望。
不過,在現代化進程中,兩國所擅長的領域卻不一樣,不同產業競爭力也各不相同,這使得兩國的發展各有千秋。因為兩國政府管理經濟的方式截然不同,在中國,政府管制嚴格、對資金的干預較多,因此其硬件基礎建設產業發展較為突出,比如制造業,中國每年能夠生產價值超過600億美元的消費性電子產品。但在印度,通常情況下企業采取自由競爭,并依市場條件分配資源,所以,它雖然在科技制造業上難以和中國匹敵,但其無形資產產業發展較好,比如軟件、生產技術研發與服務,或者是需要較多創意的廣告產業。2003年,印度光是軟件、企業后勤和科技服務出口,就增長超過25%,而英特爾、微軟等公司也很樂于在印度設立研發中心。
已經沖擊全球經濟
兩大經濟新強各有擅長領域,這給全球經濟秩序帶來了強烈沖擊。
首先是各地企業都面臨了更激烈的工業競爭。中國在過去幾年的出口產品席卷了全球,從中南美洲的成衣廠、美國加州的蒜農到東南亞的塑膠業,無一不受其影響,甚至有人說:“如果我們不夠快,就會被中國打?。 倍《鹊能浖l展也沒讓世界先進地區坐享其利,軟件公司Infosys的業績在2000~2002年間成長了3倍,使得北美,甚至遠至歐洲的愛爾蘭等科技服務業流失了不少生意和工作。另外,同在亞洲的臨近國家,更是感覺到了發展的壓力,自2000年起,美國從日本、韓國、新加坡的進口開始減少,其中的差額全流到了中國。就有一份報告指出,如果過去20年的成長經驗具有指標作用,那么,未來10年內,中國可望超越美國,印度在考慮到物價較低的因素下經濟實力也會比日本強。
未來最完美的發展方式
面對兩大經濟新強各有實力、在競爭中求發展的狀況,未來,亞洲地區的國家或是企業想要生存,該如何做呢?最完美的情節就是區域分工合作。例如,印度擅長軟件設計,中國與臨近的東南亞國家擅長制造,那么,這將可能發展成全新的全球科技進步中心。而在韓國從事塑膠模具與零件的Solinc公司還以此發展出“創造性的外包”模式,在中國的低價競爭下,他們分出部分工作給中國廠商,探知市場行情,并借此了解公司在各個制造過程中的成本狀況,以便及時調整發展策略、拓展別的市場。
同樣的,中國和印度除了彼此競爭,也在尋求發展合作的可能。中國可以透過與印度合作貿易,開發西部地區,近10年來,兩國貿易已經增長超過30倍,大有繼續拓展的機會;而中國有充裕的汽車制造產能,印度則有聰明的設計能做出既便宜又好看的車款,軟、硬件合作能為兩國同時帶來商機。面對“中國與印度,究竟誰能引領風騷?”的疑問,印度一位科技業者反問道:“非得一較勝負嗎?大家把問題弄錯了吧!”或許彼此合作、共同發展,才應該是中國和印度競爭大戰的最好結局。
海外星云 2005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