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發 石奇龍
編者按:人們對不久前媒體報道“復方甘草合劑”含“有毒”成分引起的風波記憶猶新。該制劑因含有上世紀90年代初被取消藥用規格、中國藥典(1995年版)已刪除的品種“酒石酸銻鉀”,被誤傳“有毒”而倍受社會強烈關注。好在“復方甘草合劑”中的“酒石酸銻鉀”遠未達到當初該品種單劑的治療劑量,在我國生產、使用50余年來未見到任何臨床不良反應記錄,政府有關部門和醫學專家相繼為“復方甘草合劑”正名,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核準已上市“復方甘草合劑”可在藥品有效期內用完為止,各相關生產企業也按藥品監管部門的相應要求對“復方甘草合劑”處方進行了改進,患者完全可以放心服用。風波已成過去,然而,如何認識和對待中、西藥品中的“有毒”成分卻引起人們進一步的深思,本文作者提出的“嚴格控制申成藥中的有毒成分刻不容緩”的觀點很值得探討。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的經濟已逐漸融入世界,但是,國內制藥企業生產的中成藥卻遲遲叩不開歐、莢等主流醫藥市場的大門,其中原因較多,而作者提及的問題也是一個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