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發成 雷 華 李青峰
[摘要]目的:以葡萄糖轉移實驗檢測腫脹液灌注壓、注射針管內徑,利多卡因、腎上腺素、慶大霉素對脂肪顆粒活性的確切影響,為脂肪移植術中如何控制這些因素提供參考。方法:于同一患者下腹部左右側分別灌注1∶l和1∶3的腫脹液,同條件抽取,獲兩組樣本進行葡萄糖轉移實驗,t檢驗比較2組樣本的葡萄糖轉移量即活性有無差異。用側孔為2.Ommx 5mm的吸管抽取的脂肪顆粒分3組,分別經注射器乳頭(內徑2mm)、1 6號針頭(內徑1.5mm)、12號針頭(內徑1.1mm)注射于培養皿中進行葡萄糖轉移實驗,方差分析檢驗比較3組樣本的葡萄糖轉移量即活性有無差異。將同條件獲取的脂肪顆粒分4組,分別置于含0.08%利多卡因、0.0002%(1/50萬)腎上腺素、1ku/ml慶大霉素及常規DHEM(對照組)中進行葡萄糖轉移實驗,方差分析檢驗比較前3組樣本的葡萄糖轉移量即活性與對照組有無差異。結果:l∶1和l∶3灌注壓下獲取的2組脂肪顆粒葡萄糖轉移量差異不顯著(P>0.05);脂肪顆粒的葡萄糖轉移量隨注射時所經注射器乳頭或針管的內徑變小而依次降低,差異顯著(P<0.05);在含0.08%利多卡因、0.0002%(1/50萬)腎上腺素、1kU/ml慶大霉素的DMEH中進行孵育的脂肪顆粒的葡萄糖轉移量均較對照組顯著降低(P<0.05)。結論:臨床應用范圍內的腫脹液灌注壓對脂肪顆粒活性無明顯影向用小于脂肪顆粒直徑的針管注射脂肪直接損傷其活性,內徑越小活性損傷越嚴重;利多卡因、腎上腺素、慶大霉素均明顯抑制脂肪顆粒的活性。
[關鍵詞]目肪顆粒活性;葡萄糖轉移實驗;腫脹液灌注壓:注射針管內徑;利多卡因;腎上腺素;慶大霉素
[中圖分類號]R6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6455(2005)01—00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