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風
11月17日,北京市政府采購辦公室發布招標公告,微軟的代理商以“場地價格”2925萬元成交計算機操作系統及辦公套件正版軟件合同。
此消息一經公布,立即在國產IT業引起強烈反響。中國的 IT業及公眾對微軟“里程碑”式的勝利予以了更多的置喙。在群情激昂的民族主義保護聲浪中,來自科技部高新技術發展及產業化司副司長李武強發表個人名義的書面聲明引人關注,在這份聲明中,李武強未點名地指出,不少省、市大規模采購國外軟件,嚴重違反《政府采購法》,把國產軟件逼上了絕路。
我以為,圍繞著政府采購展開的微軟與國產軟件角力,其實就是國際品牌與國產品牌進行競爭的過程。在這個品牌競爭的過程中,應該界定清楚以下兩個問題,一是微軟的中標是否有潛規則?二是微軟該不該中標?弄清了這兩個問題,恐怕所有圍繞著微軟中標的質疑,都會找到一個合理的答案。
對于第一個問題,在缺少更多的事實證據面前,所謂的“潛規則”一說,恐怕更多地來源于國產軟件商們的臆測。否則的話,就無法解釋清楚,除了在北京市之外,微軟還在上海、天津等地同樣能“攻城掠地”的根本原因。廓清了前者,“微軟該不該中標”似乎無需更多的解釋,我們不妨看看來自某知名軟件
廠商老總的一番話:“政府讓我們做到微軟的水平是不現實的,如果政府說要做到和微軟一樣的水平再采購,那通用軟件這一塊可真的就不用做了。”這番話已經非常清楚地表明,國產軟件與微軟的差距不是一點兩點。既然如此,微軟的中標實際上應是政府招標經過詳細考量之后的一個最佳選擇。
我們不妨拿反對微軟中標聲音最強的國產軟件中科紅旗與微軟進行一下比較,在知名度上,中科紅旗恐怕只能局限在國內的市場,而微軟則是世界性的聲譽;在產品質量與售后服務上,中科紅旗恐怕也無法與微軟相抗衡。換句話說,在微軟與中科紅旗這兩個品牌影響力上,根本就不存在著可比性。品牌是一個產品通向世界的名片,微軟打遍世界憑借的是提供的優質產品與服務,而我們的國產品牌則只能依賴著相關政策的扶持分 得一杯羹。二者孰優孰劣,自然立判高下。某種程度上說,國產軟件是計劃經濟的產物。但國家政策扶持了這么些年,國產軟件依然難以接近微軟,依然是扶不起的阿斗,這是一個更令人尷尬的事實。
最新的消息表明,包括金山在內的三家國內辦公軟件廠商已經在12月2日上午與北京市政府有關部門簽訂協議,此消息已經得到了部分國產廠商的證實。但是,相關廠商已被告知不得對外透露采購的具體數量。而在12月7日又傳來消息,山西省政府軟件采購結果已經揭曉,微軟在操作系統和辦公軟件項目上可能全部出局,國產軟件瓜分了辦公軟件和桌面操作系統全部采購份額。
這意味著國產軟件商的勝利嗎?我看未必:一是北京市政府的采購中國產軟件商拿到了多少份額仍是未知數,二是即便是國產軟件通過國家的相關政策在山西獲得勝利,也更多的是基于價格等方面的優勢而不是技術、服務上的優勢。
也許,國產軟件商們應該靜下心來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什么時候國產軟件有能在世界范圍內叫得響的品牌。也許只有出現了這樣的品牌,國產軟件才會真正具備與微軟抗衡的實力。在此之前,國產軟件商們恐怕只能是臥薪嘗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