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資料庫
OTC即非處方藥,是指無需處方就可獲得的藥物,在美國稱之為“可在柜臺上買到的藥物”,即Over The Counter,簡稱OTC。這一稱謂已約定俗成,為世界各國所認知。
非處方藥的稱謂起源于美國。從前大多數藥物無需處方就可獲得。美國1938年制定的《食品、藥品和化妝品條例》給予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發布規章的權力,但沒有明確哪些藥物只能憑處方購買。1951年,美國國會通過了由一位藥師參議員提出的對《食品藥品化妝品法》的修正案(杜哈姆修正案),規定了處方藥與非處方藥的分類標準,在世界上第一個創建了藥品按處方藥與非處方藥分類管理的制度。此后,日本、英國、德國和加拿大分別通過了有關法律,相繼建立了藥品的分類管理體制。我國的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也實行了藥品分類管理制度。我國大陸從2000年開始正式實施藥品分類管理,逐步完善了OTC品種,迄今為止已經公布了6批OTC藥品目錄,涉及4000余個品種,基本完成了OTC藥品的遴選工作。
非處方藥不需要憑醫師處方即可自行購買和使用。它們都是在臨床使用多年,經過科學評價,被實踐證明由消費者自我使用比處方藥更安全的藥品。非處方藥是消費者依據自己所掌握的醫藥知識,并借助閱讀藥品標識物(說明書),自我選擇應用的藥品。非處方藥的特點是安全、有效、方便、經濟。當然,有的藥物可能對這位患者有效,而對另一患者無效。而且,任何藥物都可引起不良反應。但總體來說,非處方藥是相對安全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