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選擇專業體檢機構,因為在醫院體檢給人的感覺像在衙門里過堂。
王城是私營企業主,他給自己的員工增加了體檢福利,不過今年的體檢是在私營的專業體檢中心,而不是傳統渠道,比如在大醫院里進行。
體檢轉場后,得到了尊重
醫院的感覺太像衙門,對體檢大夫生硬的態度早已經不耐煩的王城告訴記者,相比之下,他認為專業體檢中心屬于程序化作業,要有效率的多。他選擇體檢地點恪守三個原則:一是要比較權威;二是要很人性化;三是注意私密性。
國營單位的體檢經常面臨著隱私曝光的危險。比如所有的體檢報告堆放在一起,請君自取。永遠有人除了拿自己的體檢報告,還沒有禮貌地翻看朗讀別人的體檢結果,往往有人上午查出了糖尿病,中午就遭遇滿世界噓寒問暖。最尷尬的是做某些敏感體檢時,男部、女部要么不分,要么簡單地掛個透明簾子,形同虛設。而體檢時,又往往是幾撥人混在一起,年少的,年老的,熱鬧得不亦樂乎。不要說關懷人性,連基本的權利都很難保障。
IT公司老板李同就遭遇過這種熱鬧場面。1999年,李同率領員工去北京一著名醫院參加集體體檢,同時還有一批民工為招工上崗做體檢,以及一群中專生為升學體檢。
李同回憶說,現場十分混亂,大伙分別在各科室亂竄,而體檢的大夫們愛理不理,還捎帶著給門診病人看病。一場體檢下來,李同十分窩火。2000年,他干脆下令停了公司體檢福利,后來聽說中日醫院開設了專門的體檢業務,才又重新恢復。
50歲的張巖是北京某國有企業高管,今年她決定不再去醫院體檢。
前不久,她和先生雙雙到小區附近的一家專業體檢中心自費進行了體檢。張巖為自己選擇了一個300多元的體檢項目,為先生選擇了標價為1500元的VIP項目,因為先生還從來沒有如此詳細、全面地檢查過身體。
工作人員早就事先做好了周到的準備。體檢項目都在一個樓層,不用上上下下地跑,空腹抽完血后,又有備好的早餐,不用一直餓著肚子體檢。張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雖然早餐也只是簡單的牛奶、雞蛋和面包,但是那種溫馨的感覺就是和以往在醫院里體檢不一樣。
先生因為是貴賓價格,一開始就套上了掛牌,標明其VIP身份,只要他一個項目檢查完,立即就有人帶領緊接著查下一項,一路優先,一點都不耽擱,所以雖然項目要更繁雜,但是體檢的時間居然和張巖差不多,也就半天的時間就查完了所有的項目,這對平日忙得不可開交的張巖夫婦而言,分外寶貴。
他們所有的檢查資料都立即輸入了電腦,一周之內就能夠出結果,并就此建立了一份個人健康檔案。還有專業的量身定造的健康提示,比如張巖體檢出來骨質流失比較厲害,體檢中心建議其補鈣,張巖便在飲食上有意識地做了些調整,這是她參加本次體檢的一大收獲。
體檢成為時尚禮物
公眾的認可促進了獨立的專業體檢機構的飛速發展。如今在北京繁華路段隨意兜一圈,輕易就可以看到明星做代言的體檢中心廣告,“送禮就送體檢卡”的廣告鋪天蓋地;連賣樓盤的也打出“買房贈體檢”的促銷組合,企業家開會附贈體檢卡的比率逐漸增多。
北京九華國際體檢中心于1997年成立時,體檢市場還一片冷清。其主管張青松介紹,剛開始推廣的時候困難重重,因為要從最基本的“為什么人們需要體檢”講起。如今,競爭對手層出不窮,推廣越來越容易了,壓力卻越來越大了。不算開展體檢業務的醫院,北京非國營的專業體檢機構就有30多家。有私營,也有合資,而開展體檢業務的機構更是有數百家。
獨立的專業體檢機構擴張步伐越來越快。九華國際體檢中心建設了北京CBD分部和天津體檢中心;另一知名體檢公司慈濟健康體檢連鎖機構則從北京東邊的潘家園擴展到西邊的世紀城。其他專業體檢機構且開始在黃金地段圈地,來自臺灣的美兆體檢將體檢地點設立在了寸土寸金的北京東方廣場,佰眾體檢則在中關村安營扎寨,推出了專門針對IT精英的體檢套餐。
引進昂貴設備,外聘各大醫院醫師,提供人性化的酒店式服務,幾乎是各家經營的統一模式。這種模式延伸到了上海、廣州等地。各種促銷手段層出不窮,各家紛紛推出了名目繁多的體檢豪華套餐,有針對老人的銀發族體檢、應酬族體檢、白領體檢、企業家體檢等等。體檢還與推薦就診的就醫綠色通道,中醫保健、美容瘦身綁在一起,邊度假邊體檢的方式也有人采用,收費則從幾百元到上萬元不等。
而贈送體檢卡則成為一種既時尚又實惠的行為。張青松表示,每到年節,都會有單位或者個人購買體檢卡贈送給朋友和客戶,今年春節前,有家單位一連購買了200張價值3000元的體檢卡贈送客戶。
尚在轉型中的體檢市場
隨著體檢的轉場,體檢市場也進入轉型期。目前,體檢市場尚存在著魚龍混雜的局面。以北京體檢機構為例,北京體檢機構關于客源、價格和設備方面的激烈競爭,導致了很多不規范行為的出現。比如為了降低成本,迎合消費者的低價需求,隨意砍掉耳鼻喉科等“不重要”的體檢項目;為了最大限度的削減成本,讓健康的體檢者和患者同用一臺設備;有的體檢隊所用的血壓表、體重計等儀器設備不按期檢測調試,體檢的檢查結果往往不準確,體檢質量難以保證。
即使是知名的專業體檢機構也并非盡如人意,張巖不諱言自己對此的擔憂,“人性化的服務很吸引人,體檢的環境也更加宜人,但是畢竟不是上賓館,體檢的技術把關才是關鍵。”
IT公司老板李同則用一句話總結了自己體檢的目的,“有病別看出沒病,沒病別看出有病。”
為規范北京的體檢市場,北京市衛生局出臺了《北京市體檢質量控制和改進評估標準》和《北京市醫療機構外出體檢工作規范》,要求體檢使用總面積不得低于400平方米,每個專業至少配有一名從事本專業在五年以上的執業醫師,體檢機構應該配備檢查床等54項基本儀器設備等。新《標準》提高了北京各體檢機構的準入標尺,不能達標的體檢機構將被逐步被清理。
而體檢市場的豐厚利潤吸引一些傳統的大醫院,紛紛辟地開設專業的體檢中心,或者推出專家部服務,連體檢帶就診,一步到位。國有企業高管張巖認為,一些經濟實力特別雄厚,事業更成功的朋友,大多會選擇大醫院的專家服務。
記者日前在北京協和醫院采訪時了解到,該院近日新成立了體檢中心。說到建體檢中心的初衷,協和醫院體檢中心的許瑩主任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一方面是為適應體檢市場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則是公眾對于體檢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只是希望能夠查體,更希望體檢的環境能夠舒心。
對豪華體檢中心是否會對醫院帶來沖擊,協和醫院體檢中心的許瑩主任予以否定,“我們醫院的體檢中心會有自身的優勢,比如技術化的品牌,加之有醫院作為后盾,可以為檢測出來有疾病的人群提供后續轉診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