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認為,健康是一種基本權利。在中國,由于體檢市場化的出現,這種權利正在公眾身上得到實現。
5年前,SOHO族董健在太太催促下,預備做一次全身體檢。他給北京朝陽區的一家醫院打了咨詢電話,“你參加體檢的目的是為了招工還是升學?”董健回答,都不是,就是自己想做一次全身體檢,院方斷然拒絕了,告訴他目前醫院里還沒有為私人體檢這一項目,要檢查,可以自己掛號,一個科接一個科去看病。
其實真正要追溯一下社會體檢的歷史,才只有短短的二十多年時間。
非自覺體檢
20多年前,部隊大裁軍期間一大批軍醫轉業,這批年富力強的軍人來到地方后,發揮自己的一技之長最先在社會上開展了體檢業務。
北京某國有企業高管張巖將其稱為社會體檢的第一階段,即游擊隊階段。而即使是這個階段,體驗也往往是一種集體行為。張巖記得每到上級局黨委機關體檢時分,滿大樓都晃悠著白大褂。而在一些超大型的國有企業,每年一次的“食堂體檢”總是少不了——即請來體檢醫生,在單位食堂里擺開陣勢,一個個科排隊查過去。張巖告訴記者,因為單位效益不錯,體檢是每兩年為職工提供的一種特殊福利。
此前人們所提及的體檢,都不是面向社會大眾的,僅僅是由于升學、就業、參軍而組織的體檢。目的是從能否勝任工作出發,對于個人的健康警醒反而是第二位的。
67歲的沈祿賡是中國傳媒大學的退休教師,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該校每年會給在職和退休的教職工免費體檢一次身體。“這不,我剛剛體檢完沒幾天。”
在他的記憶中,自1958年來到這所學校后,每年都會體檢。但當時的體檢是為了升學或者工作的需要,還沒怎么關注到身體的保健。“那時學校關注的多是職工會不會有什么傳染病之類的,怕傳染給同事。”老人這樣解釋。
像沈祿賡老人一樣,早年普通人接觸體檢多半還是一種非自覺的狀態,甚至帶有一定的強制性,“沈祿賡老人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如果不是學校來組織去體檢,他身邊的很多人可能不會主動去醫院接受體檢的。”
自發自愿的全民體檢
體檢與保健真正有了“親密接觸”還是最近十來年的事。一些機關、企事業單位有意識地將體檢作為一項福利定期會組織員工進行體檢。一般是一年或兩年一次。不少私營企業都開始為職工提供體檢。34歲的于欣是北京某咨詢公司總經理,從前年春節起,她開始每年抽出半天時間體檢。于欣說,看到身邊那么多人不知不覺就得了大病走了,心里很不是滋味。
5月13日上午,在協和醫院的體檢中心,中國道教協會的王宜娥老人和同事們進行一年一度的體檢。當問及如果沒有單位組織,會不會自己來體檢,王宜娥說她會來,而且身邊的同事也有這方面的需要。“現在單位組織的檢查沒有腫瘤四項的檢查,我就自己來檢查。我的血脂偏高,我每三個月就會來檢查一次。花錢買健康很值得。”
談及健康體檢的重要性,著名健康教育專家洪昭光表示,前期預防一塊錢的投入,后期至少可節約八塊五毛九分錢的醫療費,臨床經驗表明,相應又可能節約大約一百塊錢的中末期搶救費。他將之總結為:“自己少受罪,兒女少受累,節省醫藥費,造福全社會。”
體檢逐步承擔起了保衛健康的職責,也開始就國人的健康狀況不斷發出預警,比如體檢結果普遍“三高”,即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提醒人們轉變生活方式,防止生活習慣病的肆虐。
針對各類高危人群的體檢警報也絡繹不絕,比如溫州地區87名著名企業家體檢發現,完全意義上的健康者無一例,每個人身上存在著或多或少的疾病,遠遠超出了亞健康的范圍。慈濟健康體檢連鎖機構2004年對北京新聞媒體1182人的體檢顯示,所有體檢項目均未見異常者僅有28人,其中68.27%的受檢者年齡不足60歲。
現在看來,體檢雖非萬能,沒有卻萬萬不能。流行的健康檢查周期建議是:30歲之前,最好兩年體檢一次;30~50歲,最好一年體檢一次;超過50歲,或者歸屬于高危人群,最好半年體檢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