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拜羅伊特瓦格納歌劇圣地,要看一次《尼伯龍根的指環(huán)》需要提前五年到八年訂票,面對每年上百萬的申請者,買票就像是在抽彩票
10月23日,由德國紐倫堡國家歌劇院藝術(shù)家演出的瓦格納四聯(lián)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huán)》將在北京保利劇院上演。這部歌劇中的“宏篇巨制”共包括“萊茵的黃金”、“女舞神”、“齊格弗里德”和“眾神的黃昏”四部分,分為四場演出,時長達15至20小時。
在西方音樂史上,還沒有哪一部歌劇能與《指環(huán)》相比。瓦格納集編劇作曲于一身,用不同的音樂“主導(dǎo)動機”代表劇中不同的人物和事物,塑造出鮮明的音樂形象;他取消了過去傳統(tǒng)歌劇用來表現(xiàn)角色內(nèi)心活動的詠嘆調(diào),只用宣敘調(diào);加強歌劇中的器樂部分,讓精彩的“場景音樂”穿插其中……一系列突破傳統(tǒng)的探索使《尼伯龍根的指環(huán)》成為卓而不群的經(jīng)典歌劇作品。
在《尼伯龍根的指環(huán)》創(chuàng)作尚未完成時,瓦格納就開始考慮這部作品應(yīng)該以何種方式進入人們的視野。他的構(gòu)想大膽到用天鵝的標本把白盔白甲的武士牽進萊茵河,河中揮動著翅膀的仙女重達一噸,在游泳的同時高唱著“咿咿啞啞”……
為了滿足作品場面宏大的演出要求,瓦格納設(shè)想專門建造一座劇院。他號召自己的崇拜者購買獎券,為皇室成員舉辦音樂會,甚至懇求當時德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給予幫助……
1876年8月,節(jié)日劇院終于在拜羅伊特落成。在隨后舉辦的音樂節(jié)上,《尼伯龍根的指環(huán)》全劇首演。世界各地的顯要和貴賓紛至沓來,以至拜羅伊特小城的食品都因為涌來的大量觀眾發(fā)生了嚴重的短缺。
來賓中包括柴可夫斯基、魯賓斯坦、李斯特、格里格、圣-桑等音樂大師。8月1~4日,8月13~17日,《尼伯龍根的指環(huán)》分兩次上演。演出從每天下午4點一直持續(xù)到深夜,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后來,每年七、八月間上演《尼伯龍根的指環(huán)》成為拜羅伊特節(jié)日劇院的傳統(tǒng),也成為這座德國小城蜚聲世界的獨特“風景”。
納粹第三帝國時期,拜羅伊特不再對普通公眾開放,希特勒把節(jié)日劇院變成了激勵納粹官兵士氣的宗教殿堂。作為獎賞,即將奔赴前線的官兵和從事戰(zhàn)爭工業(yè)的工人都被“帝國軍事專列”送到這里免費觀看《指環(huán)》,從而為這部偉大的歌劇作品演出史上了荒唐和恥辱的一頁。
1945年春天,拜羅伊特被盟軍占領(lǐng),當年的音樂節(jié)停辦。經(jīng)過“非納粹運動”的嚴格檢查后,直到1951年才獲準重新開幕。
作為歌劇發(fā)展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尼伯龍根的指環(huán)》成為許多指揮家指揮生涯中的里程碑。卡拉揚、伯姆、海汀克、索爾蒂等指揮大師均先后錄制了這部歌劇。而在林林總總的演繹版本中,以迪卡(DECCA)唱片公司錄制索爾蒂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演奏的《指環(huán)》最為著名。
迪卡唱片公司不惜投入人力物力,歷時七年完成。為了增強效果,在錄制“希倫希爾德殉情“一場時,公司竟按照劇情將一匹真馬牽進錄音棚,以取得馬蹄行進的真實音響。
由于演出陣容龐大,對演員、演出場所以及制景道具要求比較高,《尼伯龍根的指環(huán)》的演出頻率不似其它歌劇作品那樣高。也正因為如此,觀看這部歌劇的現(xiàn)場表演就成為音樂愛好者“奢侈”的享受。即便是在唱片店中,《指環(huán)》的昂貴的全套14張CD也常常讓音樂愛好者望而卻步。
美國著名導(dǎo)演科波拉在影片《現(xiàn)代啟示錄》中曾經(jīng)成功地使用了《指環(huán)》中“女舞神”的主題音樂。與這段經(jīng)典旋律相對應(yīng)的,是大量美國直升飛機對越南發(fā)起進攻的畫面。這部1979年拍攝的“越戰(zhàn)片”贏得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金棕櫚獎和兩項奧斯卡金像獎,也使得《指環(huán)》的經(jīng)典旋律不脛而走,為更多的人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