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幸福的黃手絹》、《寅次郎的故事》成為20世紀七八十年代末中國影壇的日本電影黃金潮代表作時,導演山田洋次的名字就為中國觀眾耳熟能詳了。他以有缺點、但卻善良的小人物的美好心靈,征服了中國觀眾。他以動人的情感代替武士刀術之美,創造了武士片的新類型,打破了人們滿腦子黑澤明、三船敏郎式的傳統日本武士形象。此次上海電影節,這位74歲導演帶來了他的最新作品《隱劍鬼爪》,以及以往的幾部經典影片。
《隱劍鬼爪》描寫的是幕府末期江戶下等武士片桐宗藏與家中女傭絹惠一見鐘情,從而開始對平民生活產生熱烈向往的故事。后來片桐義無返顧地向長老遞交了辭呈,回歸平民階層,并向娟求婚。
一位武士認真地向女傭求愛,這樣的情節在以往的日本武士電影中從未出現過。山田的前一部作品《黃昏的清兵衛》雖然也出色地描寫了受嚴格規定約束、武藝高超的武士作為被壓迫的普通人的復雜內心,也讓下層民眾的貧困,父愛的深情,戀愛的浪漫,對家庭的責任,對現狀的自我滿足等豐富的平民生活淡淡地流淌在銀幕上,但影片的結局還是保留了為忠義而死的武士精神?!峨[劍鬼爪》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更為劇烈的背叛。
山田洋次在日本電影藝術史上并不被重視,他從未被稱作大師,他的作品因被看作是一般的平民喜劇而常被研究者忽視。然而,和中國的馮小剛有點類似,山田在日本創造了很多輝煌與奇跡,他曾4次獲得日本電影報編劇獎,這4部作品中,《家庭》、《幸福的黃手絹》、《砂器》均在中國公映過。他還創作了日本電影史上最長的系列電影《寅次郎的故事》,并成為日本人必不可少的賀歲電影,大眾期盼著在銀幕上與寅次郎互拜新年,互敘成長。在山田洋次的作品里,我們既可以看到善于描繪家庭情節的小津安二郎的遺風,又可以看到黑澤明的人道主義與理想主義傲骨。雖然電影圈對山田的評價往往是“沒有風格的小市民電影導演”,但他所一貫堅持的以真誠而善良的眼光觀察市井百姓的線路,反而成就其獨特的個性和風格。
上海電影節和山田洋次頗有淵源。山田的平民氣派作品,作為電影大使走遍了世界影壇,但一如他的平民電影,永遠只在幕后保持著微笑,而不曾獲得導演獎這樣的至高榮譽。在1998年的上海——這個中國小市民電影的故鄉,山田獲得了藝術生涯的第一次閃光:他獲得了金爵杯最佳導演獎,實現了零的突破。因為他的參賽片《學?!?》感動了所有的中國觀眾。這個描寫失業職工在職業學校培訓班里相互關心、鼓勵、重新獲得自尊、自信和友愛的故事,恰好吻合了因為大規模的機構改革而出現下崗潮的中國國情。很多中國觀眾幾乎和片中人物融為一體,媒體記者也驚嘆于山田對社會驚人的洞察力,以及對人們內心情緒的把握力,從而也認識到了他作為電影導演的真實價值。
上海是認可山田導演作品價值的地方。他的再次造訪,使觀眾在失戀的寅次郎、下崗培訓班之外、又增加了一個深刻的印象:充滿人情味的日本武士,也讓日漸式微的日本電影,再次掀起一個小小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