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身增加,可能意味著基本的家庭制度面臨挑戰,進而造成基于家庭倫理的社會基本道德秩序的動搖
中國單身現象被一些媒體稱為“危機”。有一點指向不明,究竟是誰的危機?單身者自己?老爸老媽?綱常倫理?國家?中華民族?
單身的增加,有很多不是被迫的,而是自愿的,至少是自作自受的,單身生活對于這些人自己來說,不是什么“危”,而是“機”,是更多機會和機遇。因為單身,有更多的選擇和更自由的生活,正因為不愿意失去這些,才堅持這種生活方式,拒絕為結婚而結婚……
至于那些想結婚、卻又找不到合適對象的“單身”們,也很難說是完全“被迫”。事實上,擇偶標準從來都是相對的,關鍵在于你是否準備接受一個不完美的選擇。世上怎么可能有“完美”的事呢?那些高素質的未婚男女,絕對具有足夠的智商和理性來理解這個道理,但大家還是不愿意接受現實,不愿意將就湊合,寧缺毋濫,這種堅持本身,一方面是結婚的愿望并不真的那么強,另一方面也在于自己有這個獨立的基礎和本錢,有條件才能如此“任性”。在這個意義上,還是那句老話:藝高人膽大。至于那些真是因為各種客觀條件所限,找不到結婚對象的人,確實存在,但這種情況任何時候都有,也不是今天的特殊現象。
單身人數增加,總的來說,跟社會急劇變遷、城市化、現代化、人的個性張揚、生活精致化和注重自我感覺等等都有直接關系。社會的發展,造成人們對自己、對他人、對人際交往、生活習慣等等都提出更為苛刻的要求,也造成人們越來越難以接受一些與自己不符合的東西,特別是在私生活領域,因為私生活是現代人最寶貴的自我獨立的空間,成為自己心靈、情感的最后棲息地和根據地,因此,單身生活本身,常常成為人們捍衛“自我”的一個堡壘。
我們不能把這種現象簡單歸結為“西方影響”。事實上,中國今天的婚戀和性別關系的變異和開放程度,在很多方面超過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這固然是中國社會轉型期總體上倫理道德弱化的一部分,但也具有某種“傳統復興”的成分。在中國的社會傳統中,本來就潛伏著這種非主流的、彈性的、開放的生活方式的因素。中國歷史上幾乎所有“盛世”中,都會興起這種看似“放浪”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在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和城市化程度高的地帶,對此,古代的詩詞小說中有大量反映。在傳統中國男權體制下,有權勢的男人可以三妻四妾,文人墨客常常結交名妓才女……在反映中國傳統家族制度最典型的作品《紅樓夢》中,其實大量描述的是非婚姻的性別關系……這些現象,體現出中國式的婚姻變異的形式,而今天的形形色色的“新”的生活方式,與這些傳統有著深刻的傳承關系,只不過今天不一定以男權為中心,女性也要獲得這種“權利”,但婚姻和性別關系的開放性,是古已有之的。這些傳統,過去往往被一些宏大歷史話語屏蔽掉了,在今天的現實研究中,應該把這些因素考慮進來。
因此,單身現象對于單身者,并不是太大的“危”,很多情形下,更意味著“機”。
對于社會來說,大規模的單身,確實存在某些“危險”,其中最直接的,是人口結構的危機。中國由于執行計劃生育政策,年輕人口本來已經呈現驟降趨勢,如果這一代人中結婚率低,不生兒育女,下一代人口又會減少,可能形成人口年齡結構倒置,年輕人口不足。另一方面,這種大量單身的存在,可能導致性服務業和色情業的泛濫,如果處理不當,也可能造成性病、艾滋病傳播等問題。
同時,時至今日,家庭仍然是社會的基礎結構,一般來說,有家庭的人,更傾向于穩定的生活,而單身者可能傾向于隨意變換生活內容,因此,單身增加,可能意味著基本的家庭制度面臨挑戰,進而造成基于家庭倫理的社會基本道德秩序的動搖,社會不穩定因素增加……但這種“危險”,也不是不可能通過一些制度設計和創新來化解。比如發展各種自發社團、興趣團體、業余俱樂部等等來滿足人們認同感和歸屬感的需要,又比如可以隨著需求增加,發展一些新興的專門適應單身生活方式的社會服務等等,事實上,這些新的社會生活形態的雛形,已經在民間自發發展出來,只不過由于社會常規習俗和某些倫理的制約,還沒有成為主流,但我們不能低估中國社會的應變和自我維護能力。
中國深厚的文化傳統和紛繁復雜的微觀結構,注定會生成很多全新的觀念和社會體系,來適應這種單身人口增加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