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女網近兩年取得的突破,是中國網球在逐漸熟悉職業化、融入職業化的過程中取得的??梢琅f在舉國體制下與職業接軌的“中國特色”能把女網帶多遠?
在剛剛結束的第二屆中國網球公開賽上,中國女雙選手鄭潔/晏紫獲得亞軍。由于中國公開賽屬于WTA二級巡回賽,所以這也是中國選手在這一級別比賽中取得的歷史最好成績。
從去年開始,“創造歷史”這聽起來激動人心的四個字,在中國女子網球那里已不足以令人激動,因為一群20出頭、個子不高、皮膚黝黑發亮的小姑娘已經把它變成了家常便飯。2004年2月孫勝男/詹詠然奪得澳網青少年女雙冠軍,這是中國女網一系列“第一次”的開始;5月鄭潔打進法網16強,刷新紀錄;8月李婷/孫甜甜獲得奧運冠軍,成為中國32項冠軍中最意外的收獲;10月李娜在廣州公開賽奪冠,成為中國第一位WTA巡回賽冠軍;2005年2月,中國隊5名選手獲得澳網正賽參賽資格,是中國參加大滿貫賽單打人數最多的一次;再到這一次中網,鄭潔/晏紫在二級巡回賽中的雙打亞軍。
有人把2004年稱作“中國女子網球元年”,今年女網同樣成就斐然。李娜、彭帥、鄭潔的單打排名先后進入前50名,前兩人一度距離打進30名關口僅一步之遙。世界前十的選手多次敗在中國選手拍下,其中最值得自豪的,是彭帥成為今年惟一能在北美硬地戰勝美網冠軍克里斯特爾斯的WTA選手。在奧運冠軍組合李婷/孫甜甜起伏不定的情況下,鄭潔/晏紫連奪霍巴特、海德拉巴兩站冠軍,又在巴厘島和北京打進決賽,增加了雙打人才厚度。
與職業化接軌嘗到甜頭
1992年,李芳曾經在澳網打入前32名,這個大滿貫最好成績紀錄停留了12年,而2004、2005兩年中國女網取得的一系列突破,超過了過去全部12年的成績。鄭潔、彭帥這一批球員的涌現,是中國網球從六七年前就開始人才培養計劃的結果。從1996年到2000年,中國網球隊逐漸明確了“抓尖子、出精品、以女子為重點、以女雙為突破口”的目標。在具體手段上,最明顯的是向職業化接軌,把喊了十幾年的“走出去”從嘴上挪到了腳上。
目前中國400名專業網球選手,基本上都還是在傳統的三級訓練體制下培養出來的,只有彭帥等個別的例外。但是,2008年奧運會給了中國網球一次發展的機會和條件,對于選手們來說,最直接的好處就是他們雖然仍是舉國體制下的選手,但參加職業比賽的數量比起前輩來大大增加了。
僅2004年一年,中國就有將近1/5的選手出國參加比賽,而在2002年以前,中國網球選手出國參賽的可以說是鳳毛麟角。李婷、孫甜甜、彭帥、鄭潔、李娜這樣的中國最高水平選手去年參加的國際賽事平均達到15個以上,包括四大滿貫和雅典奧運會的網球比賽,這些優秀選手一年有一半以上的時間是在國外參賽。
中國和國際網球界合作最多、最深入的是天津網球,除了大量參加比賽,接近職業化的另外一個方面是接受國際網球訓練。從2001年開始,天津隊就派隊員到美國國際網球學校訓練,先后派出了十多名球員?,F在,除了彭帥等女子網球選手,受過培訓的王鈺等男隊選手也是國內最好的球員。
中網期間,網球運動管理中心主任孫晉芳接受記者采訪時透露,今年國家隊冬訓將聘請三名外籍教練,分別負責技戰術、步法和力量訓練。在成年選手之外,中國網協也很重視外教在青少年培養中所起的作用,并為年輕選手提供了很多參加國際比賽的機會。國際網球聯合會ITF也積極配合中國的網球青少年培養計劃,為中國青少年隊推薦外教。
總之,中國女網近兩年取得的突破,是中國網球在逐漸熟悉職業化、融入職業化的過程中取得的。孫晉芳說,中國網球就是要尋找到舉國體制和世界網球職業化的一個契合點,來發揮自己的優勢和學習人家的長處。為此,網球中心在尋求多種模式培養網球選手,其一是按過去那種各級體育行政部門管理下的三級訓練系統;還有一種是完全由個人負責,也就是國外選手通常的培養模式;另外就是個人和企業簽約合作,或者是國家、企業、個人共同承擔一個選手的培養。
舉國體制vs職業化,AB道上的兩輛車?
由個人完全負責的培養模式,是國際上所有職業選手的成才之路,不僅是歐美,亞洲的日本、韓國、泰國等國家同樣如此?,F在ATP和WTA中的每一名選手走上職業網壇,都是來自個人家庭的影響。這二十年來惟一的變化也許在于,個人興趣逐漸取代父輩意志而成為決定性因素,像當年阿加西、卡普里亞蒂那樣在父親的強迫下拿起球拍的人逐漸減少,而像納達爾這樣受到偶像帶動的青少年越來越多。在職業化體制下,一個球手就是一個公司,這個公司賺錢的惟一途徑就是打出名次,每一次比賽、每一場球都關系到盈利還是虧損,多賺還是少賠。
在中國這種模式過去很難成功,因為成為職業球員的前期投入之大、風險之高,很少有中國家庭能夠承受。而且現在這個門檻更有逐漸加高的趨勢。有網壇名宿就認為目前一名網球手起步階段的投入太大,參加比賽的費用過高,不利于吸引更多青少年加入網球運動。這也是女子網球選手低齡化和力量化愈演愈烈的原因之一,因為這樣可以更快地收回投資。
目前,中國網球只有向舉國體制下的選手身上嫁接職業化,和國外仍有本質上的區別。選手們的訓練、參賽、經費使用和獎金分配,都由網球中心或者國家隊統一管理,相比國外以個人和家庭為單位,用比賽獎金平衡訓練、參賽費用的方式,對運動員的激勵作用的不同顯而易見。當然中國體育職業化道路上也不僅網球如此。依靠這種“嫁接”職業化,中國女網近兩年成績突飛猛進,但弊端仍然存在。
美國國際網球學校校長馬偉開在觀看十運會預賽后說,“在中國,因為政府的投入,很多地方隊的訓練條件相當不錯,但中國運動員卻容易滿足現狀。在國外,運動員要為自己負責,他們會要求自己不斷地取得好成績,拿冠軍,拿獎金?!?/p>
彭帥說,“在國內,我感到壓力、動力都好像是外來的,比如出于回報教練的期望、領導的關心等等。但在國外,我看到運動員的動力好像來自自己,他們都想著自己要拿冠軍、要成功?!?/p>
九運會男單冠軍李思也是在美國訓練、比賽而獲得成功的一個例子,他在電視解說中也曾談到,“我們的選手可能是因為有些東西來得太容易了,所以不夠珍惜。而國外的這些職業選手,他們所有的機會都要自己去爭取,所以比賽中表現出更強的求勝欲望?!?/p>
“嫁接”出來的職業選手,在男子網球方面已經表現出滿足于在國內拿名次,因為對于他們這一代選手,ATP比賽看不到任何希望。目前,女網還在“嫁接”的枝條上生長,但這批選手力量上的明顯欠缺,注定她們會在某一個位置停下來。到那時,看不到前進希望的女子網球選手是否也會陷入今天男網這樣安于現狀、止步不前的困境?
中國女子網球未來的發展,也許不僅是要尋找舉國體制和職業化的一個契合點。好比A工廠生產的汽車,過去在A道上時速只能開到80公里,現在到了B道可以達到100公里了,但當到120公里時,才發現怎么也追不上那些時速140公里的車,因為那些車是從B工廠生產出來的。
(作者為CCTV體育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