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上臺之后,整個歐洲都籠罩著一片可怕的政治陰霾,恐怖活動接二連三, 1934年12月1日,被認為是斯大林接班人的蘇共政治局委員、蘇共中央列寧格勒省委書記、48歲的謝爾蓋·米羅諾維奇·基洛夫在斯莫爾尼宮遭槍殺。
基洛夫的死因說法隨著時局的變化而變化。最初是將謀殺基洛夫的罪名安在斯大林的政敵季諾維也夫的頭上;50年代中期,赫魯曉夫又將其倒栽到了斯大林的頭上。然而多年來,對于斯莫爾尼宮槍殺的真相,依然眾說紛紜,惟一可以確定的事實是:基洛夫是于1934年12月1日被一個叫列昂尼德·尼古拉耶夫的人所殺害。
行兇者精神失常
那天晚上,在塔夫里達宮里原本要舉行列寧格勒市勞動者積極分子大會。這次會議將宣布在黨的全體會議上剛剛通過的部分取消食品供應證的決定,該會的議題成了當時每個市民的關注熱點。那天晚上,塔夫里達宮戒備森嚴,因為基洛夫將以政府最高代表身份出席大會。
列昂尼德·尼古拉耶夫與許多人一樣,極想參加這次大會。他是個30歲的年輕人,個頭不高,手長及膝。他曾先后擔任過“紅霞”廠、“軍械”廠、“卡爾·馬克思”廠團組織的書記,后來仕途開始走下坡路,最終因為拒絕調到偏遠的鐵路運輸部門工作而被除職和開除黨籍。但尼古拉耶夫并不甘心于自己希望的破滅,不斷寫信上訴,甚至直接向斯大林反映,但是,他未收到任何回音。他的妻子米爾德·特拉烏娜談到12月1日事件時說:“從他被開除黨籍的那一天起,他完全陷入了沮喪的情緒之中,整天希望他的問題能得到解決。在申訴過程中,他的健康狀況很糟——出現神經衰弱和心臟病發作。”
基洛夫的出現成了他的最后希望。然而列昂尼德·尼古拉耶夫從基洛夫那里得到的不僅是要他撤回申訴,謀求一個領導職務的希望也破滅了——于是他把一切不幸都歸咎于基洛夫,動了殺害他的念頭。
在即將行使謀殺的那段時間里,他的神智變得越來越不清楚。據其妻子說,他寫了幾次自己的傳記,還將其中一份打印出來。“我問他打印出來干什么,他對我解釋說:希望馬克思的大兒子能夠讀到它并且研究它。”若馬克思的大兒子在世,當時也已經80多歲了。在謀殺事件發生的頭一天,警衛就因為他在基洛夫住所前多次徘徊而將他抓起來,但看到他持有黨證和槍支許可證又放了他。
兩聲槍響
12月1日上午,尼古拉耶夫從報紙上得知有關積極分子大會的情況,立即四處找人幫忙弄入場券,但沒有著落;于是尼古拉耶夫決定在塔夫里達宮附近閑逛等待。后來因為忍受不了寒冷,他來到離其不遠的斯莫爾尼宮取暖,打發時間。
下午3點,基洛夫乘“紅箭”牌轎車返家;4點,基洛夫坐車前往塔夫里達宮。快到達之時,基洛夫突然叫司機別停下,要他繼續往前開。他想先到斯莫爾尼宮,然后再回塔夫里達宮。然而就是這一念之差改變了他一生的命運。
車子駛達斯莫爾尼宮,基洛夫在警衛的陪同下朝大樓走去。由于條例規定,負責他安全的大樓警衛——阿烏澤、巴爾夫斯金和鮑利索夫只能跟隨他到3樓,在頂樓的陽臺上,警衛將重新進行調整。阿烏澤和巴爾夫斯金被留在3樓樓梯旁,只有鮑利索夫保衛著基洛夫。
依照慣例,鮑利索夫必須把基洛夫交給辦公室的警衛杜列依科才能離開,但當時杜列依科因為別的事情在客廳耽擱了一會兒,沒有及時出來迎接基洛夫,鮑利索夫就提前離開了。基洛夫一個人不緊不慢地在12米長的走廊上走著,因為晚會的緣故,這里顯然比平常熱鬧許多。快走到拐彎處時,尼古拉耶夫碰巧從距離其數步之遙的廁所里出來。基洛夫的意外出現讓尼古拉耶夫十分驚訝,他立刻尾隨其后,從公文包里掏出手槍,朝著他認為造成自己一切不幸和痛苦的人后腦勺就是一槍……
槍殺基洛夫后,尼古拉耶夫企圖按原計劃當場結束自己,卻因為手顫抖得厲害,子彈飛到了天花板上。不過他還是應聲倒下——由于神經高度緊張,他昏迷過去。
斯大林借刀殺人?
斯莫爾尼宮的兩聲槍響發生在下午4∶30。15分鐘后,政治保密局開始提審尼古拉耶夫的妻子米爾德·特拉烏娜。又過一個小時,開始傳喚證人。有警衛人員、現場目擊者,甚至槍殺當天與兇手接觸過的斯莫爾尼宮工作人員。
而尼古拉耶夫本人直到晚間9點左右才清醒過來。在審訊中,尼古拉耶夫回答:“我堅信,沒有任何人參加我的謀殺活動。我和基洛夫同志不共戴天。所有的謀劃都是我一個人做的,并且我沒向任何人透露自己的想法。1934年初,我就產生了殺害基洛夫的念頭……原因之一,失去黨組織,使我遭到人們的反感和厭棄……”
審訊第二天,有關部門分析了造成這起悲慘事件的可能原因:其中一種是因嫉妒而情殺。因為尼古拉耶夫的妻子米爾德·特拉烏娜在州輕工業委員會部門擔任干部監督員期間,曾傳出和基洛夫有染——米爾德經常在丈夫出差的日子安排休假,休假時間總是和基洛夫休假的日子巧合,而后米爾德又突然被調到重工業局,據傳是為了阻止社會上的流言蜚語。但這個謀殺原因立刻遭到否定,因為會給黨的領導人物蒙上道德陰影。
在審訊頭兩日,有關官員力圖證實尼古拉耶夫殺害基洛夫純屬個人原因:被開除出黨,不滿生活現狀,是一起個人仇殺案,而兇手的信件、日記為此提供了充分的根據。但是12月4日晚,斯大林去了一趟列寧格勒后,審訊的重點突然發生了變化。
偵查人員使用“間諜手段”,從與囚犯關在一起的情報人員那里獲得一些名單,名列其中的是在十幾年前與兇手在維波爾區共青團共事、后來成了托洛茨基或季諾維也夫跟隨者的人。這樣的情報一出現,黨內反對派的政治謀殺立刻成了主要原因,最后成了惟一的結論。
由于托洛茨基在該事件發生前5年就已被驅逐出境,因此罪責全數落到了當時在莫斯科任《布爾什維克》雜志編委會成員的季諾維也夫身上。12月16日,季諾維也夫被捕。《真理報》的一篇社論這樣解釋事件的原因:“陰險狡猾的、可惡的階級敵人的奸細,卑鄙的原季諾維也夫反黨集團的敗類從我們隊伍中奪走了基洛夫同志。”
到底是誰將一個神經失常者的所為,定性為黨內政治暗殺?答案或許只有一個——那就是斯大林。要知道基洛夫之死,如“天賜食物”,給了他清算他所有政敵的良機。
在5次的訴訟過程中,被判決死刑的有17人,其中包括尼古拉耶夫的妻子米爾德;被判處2年至10年徒刑的106人;不經審訊被流放的663人;還有325人被強制離開列寧格勒市。所有受懲罰的都是積極擁護托洛茨基和季諾維也夫思想的黨員。
(譯自俄《環球》)